• 发布时间:2024-07-14 22:25:27•浏览次数:135
最近,小学生中流行起一种叫做“烟卡”的游戏,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股风潮背后有哪些隐忧?小学生为何热衷于此?家长和学校又该如何应对?
每当放学,总能看到一群群小学生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玩着“烟卡”。他们把烟盒盖撕下,折成卡片,用掌风击打,翻面即为赢家。这些卡片根据香烟的价格和流通程度被赋予了不同的等级,其中“和天下”的卡片被视为珍品。
这些“烟卡”从何而来?有些孩子收集家里的烟盒,有些则要求父母购买,甚至去垃圾桶翻找。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孩子为了获得卡片,竟然向学校周边店铺或网购平台购买,甚至自己买烟抽。
记者走访了一些小学附近的商店,发现许多商家都在售卖“烟卡”,价格低廉,一元就能买到十张左右。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整治,查扣了部分“烟卡”,但网购平台上仍有大量商家在售卖,且销量惊人,部分商家甚至打着“稀有”、“绝版”的旗号高价出售,一些自媒体博主也通过制作视频为“烟卡”推波助澜。
事实上,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烟卡”作为烟盒的一部分,也属于烟草制品,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都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的相关规定,商家不能二次销售从旧烟盒上剪下的烟盖,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烟卡”。私自印刷和销售烟草厂家的商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侵权行为。
最近,江西于都发生了惊险一幕:四名儿童为了捡拾烟盒做“烟卡”,竟然在高速公路上玩耍。
“烟卡”游戏为何会在小学生中如此流行?学校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专家分析,“烟卡”游戏之所以风靡,是因为它满足了小学生的游戏和社交心理需求,与集卡、玩卡游戏类似。虽然“烟卡”不是香烟,但属于烟草制品的衍生品,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心理咨询师蒋婷婷表示,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气味其实不亚于二手烟,“熟识效应”会左右孩子的偏好,可能导致他们染上烟瘾。游戏的本身没有错,只是载体错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烟卡”游戏容易让孩子们上瘾,每天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烟卡”让孩子过早地了解香烟,包括品牌、价格、味道等,进而在同学之间相互炫耀,产生攀比心理。
“烟卡”游戏的蔓延也引发了不少家长的担忧。
学生家长李女士表示,孩子有时在地上捡,有时在垃圾桶里找,玩起来比较痴迷,玩这些东西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学生家长刘先生担心,如果孩子玩“烟卡”输了,父母给的“烟卡”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会不会去买烟?会不会去偷?会不会抽烟?他也担忧孩子们会因为玩“烟卡”而过早地接触香烟并尝试抽烟。
维修师傅服务态度很好,快速的解决了问题,维修速度很快很专业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师傅上门来给我检查了,告诉我了是什么原因,什么问题,然后我就让他修了,修理的很好,价格收费什么的也很合理
师傅服务态度很好,按约定好的时间很准时到了,维修很专业,一会儿功夫就给修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正常运作了
师父上门维修特别快,很仔细很认真,工作态度端正,而且其他问题也能帮忙处理没有收其他费用很满意
预约了师傅马上来上门来了,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师傅态度做事不错
有专业的技术的人员,都拥有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好,态度满意,价格合理
收费合理,师傅上门准时。态度挺好
找了师傅上门,检查后说是线路故障了,换了一下,半个小时就修好了,很专业
下单后师傅很快就联系我了,跟师傅电话聊好价格就上门了,换了显示面板、目前没有再继续乱响。
已修好,师傅服务周到,态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