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4-07-06 17:33:20•浏览次数:169
这两天气温越来越高,只要太阳一晒,车子就立刻开启蒸笼模式。对于怕热的人来说,车里的冷气就像吃饭的筷子一样必不可少。
至于如何给车内降温,一开始只有物理手段。1919年,出现了一种坐垫,在坐垫下面铺一层小弹簧,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最早的座椅通风,没毛病。到了1939年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冷空调,慢慢还发展出拥有高、中、低三个档位的空调,但直到1953年,都只能说算车载空调,因为并没有融入汽车设计中,要跑到空调处手动开,而且那时空调大都是放在汽车尾部,每次都要去后排把空调打开再返回前排。
汽车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空调市场需求持续大幅增长。然随着消费升级及节能减排政策缩紧,促使汽车空调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汽车空调已不再是单纯的用于制冷制暖,而是涉及到节能环保、车内空气质量,同时又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同时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会影响到电量的分配和续航里程。新的汽车市场发展形势下,汽车空调将面临新一轮升级和变革。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升级使人们对于空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制冷制热的时间要进一步缩短;智能调控的应用;之前是单温区,现在要求双温区或多温区……,要兼顾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整体来说,汽车空调正在向着轻量化、高效化且满足电动车方向发展,由提升性能到提升效率上进行转变,这就势必会引起关键部件、设计工艺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节能减排技术外,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发展,对于空调的设计亦提出较大挑战, 因采暖方式不同,空调的设计、结构、理念亦发生较大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新的解决方案。电动汽车空调方面,冷凝器的改动较大,需要单独开发。当采用热泵供暖时,冷凝器原有的功能发生变化——制冷的时候要当冷凝器用,制热的时候要当蒸发器用,这就导致里面的换热结构、流道布局跟之前完全不同。汽车空调未来不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舒适性的车用配置,节能减排形势所迫及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较大技术挑战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多的提升空间和机遇。
以下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汽车空调系统供应商。
1.电装(DENSO)-日本
年产值:JPY105,705,000,000,000
配套客户:宝马、福特、菲亚特、标致、现代、本田、丰田、铃木、日产、马自达、三菱、奔驰、大众、通用、沃尔沃、东风等
网址:http://www.denso.co.jp
2. 马勒贝洱(MAHLE Behr)-德国
年产值:EUR3,600,000,000(2012)
配套客户:奥迪、宝马、大众、克莱斯勒、雪铁龙、道奇、通用、标致、梅塞德斯奔驰、雷诺、日产、福特、本田、神龙、东风等
网址:http://www.behr.de
3. 法雷奥(VALEO)-法国
年产值:EUR1,000,000,000以上
配套客户:宝马、福特、菲亚特、标致、现代、本田、奔驰、大众、通用、沃尔沃、丰田、曼、雷诺、东风、三菱、神龙公司、一汽-大众、长安、一汽大众奥迪、东风日产、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吉利、东风本田、奇瑞量子汽车、江淮、天津丰田等
网址:http://www.valeo.com
4. 德尔福(DELPHI)-美国
年产值:未公开
配套客户: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重庆五十铃、武汉神龙、长安铃木、昌河铃木、沈阳金客等
网址:http://delphi.com
4. 汉拿伟世通空调株式会社(HVCC)-韩国(VISTEON控股)
年产值:KRW5,189,000,000,000
配套客户:大众、宝马、奥迪、通用、克莱斯勒、福特、马自达、日产、铃木、现代、起亚、大宇、现代、塔塔、东风、一汽轿车、福田、长安福特、东南、吉利、奇瑞、力帆、亚星、中兴、长城、长丰等
网址:http://www.hvccglobal.com
6. 三电(SANDEN)-日本
年产值:JPY152,697,000,000
配套客户: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铃木、大众、通用、雷诺、标致、戴姆勒克莱斯勒、雪铁龙、斯巴鲁、奥迪、阿尔法罗、法拉利等
网址:http://www.sanden.co.jp
7. 博格思众(Bergstrom)-美国
年产值:USD200,000,000
配套客户:奥迪、宝马、凯迪拉克、雪佛兰、克莱斯勒、菲亚特、福特、通用、本田、现代、捷豹、起亚、路虎、雷克萨斯、林肯、玛莎拉蒂、马自达、梅赛德斯奔驰、三菱、日产、保时捷、斯巴鲁、丰田、大众、沃尔沃、卡特彼勒等
网址:http://us.bergstrominc.com
8. 空调国际(AIG)-澳大利亚
年产值:未公开
配套客户:福特、通用,三菱、五十铃、铃木、马自达、阿尔斯通、西门子、庞巴迪、华晨金杯、依维柯、海马、东风柳汽、上海通用、长安福特、长城、美国通用、南非通用等
网址:
9. 加冷松芝空调(SONGZ)-香港
年产值:RMB1,968,161,412
配套客户:长安、东南、依维柯、华晨、金龙、金旅、宇通、亚星、中通、申龙、少林、青年、比亚迪、大宇、东风、江淮、奇瑞、福田等
网址:http://www.shsongz.com.cn
10. 豫新汽车空调(YUXIN)-中国
年产值:RMB1,000,000,000以上
配套客户:华泰、众泰、奇瑞、昌河、东风、标致、郑州日产、哈飞、通用五菱、东风日产、上汽荣威、吉利、神龙、长春一汽、东风柳汽、一汽夏利、神龙公司、厦门金龙、郑州宇通、南京依维柯、长丰猎豹、沈阳金杯、柳工、厦工、徐工等
网址:http://www.yxqckt.com
11. 奥特佳(AoteCar)-中国
年产值:RMB1,500,000,000(2012)
配套客户:DFPV 东风乘用车、Chery奇瑞、SAIC 上海汽车、DPCA 神龙(东风标致雪铁龙)、SGMW上汽通用五菱、NISSIAN东风日产、Nanjing IVECO南京依维柯、FAW-GM、Haima 海马、JAC江淮、Lifan 力帆、Geely 吉利、Changan 长安等
网址:http://www.aotecar.com
12. 科林空调(CLING)-中国
年产值:RMB1,000,000,000(2012)
配套客户:郑州宇通、厦门金龙、扬州亚星等
网址:http://www.colinac.com
13. 协众国际(Xiezhong International)-香港
年产值:RMB728,190,000
配套客户:福田、华泰、曙光、中兴、重汽、三一重工、一汽、上汽、东风、北汽、广汽、华晨、长安、长城、神龙等
网址:http://www.xiezhonginternational.hk
14. 重庆建设(JJS)-中国
年产值:RMB650,000,000
配套客户:长安福特、重庆长安、昌河铃木、长安铃木、一起集团、东风、南京菲亚特、众泰、长城、江淮、众泰、奇瑞、福田、力帆、东南等
网址:http://www.jscomp.com.cn
15. 精益汽车空调(JYAC)-中国
年产值:未公开
配套客户:广汽客车、五洲龙、桂林大宇、厦门金龙、厦门金旅、申沃客车、申龙客车、扬州亚星、黄海客车、安凯客车、南车时代、东风扬子江、成都客车、恒通客车、福田客车、中通客车、广汽日野、少林客车、一汽客车、尼奥普兰等
网址:http://www.jingyikt.com
16. 爽凯汽车空调(Shuangkai)-中国
年产值:RMB700,000,000
配套客户:美国AI、沈阳SANDEN、巴西FORD、重庆赛特、福州泰全(东南汽车)等。为美国GM公司FISKER车型、韩国LANOS(俄罗斯工厂)、福特 FICSTA、东风小康、长安之星、五菱之光车型、一汽佳宝、徐工工程车等
网址:http://www.zjshuangkai.com
17. 上海威乐(VELLE)-中国
年产值:RMB350,000,000
配套客户:吉利、华普、上海通用、五菱、长风、海马、克莱斯勒等
网址:http://www.sh-velle.com
18. 超力科技(CHAOLI HITECH)-中国
年产值:RMB500,000,000
配套客户: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众、东风汽车、广汽本田、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力帆汽车、奇瑞汽车、江铃汽车、海马汽车、北京汽车、上汽依维柯红岩、通用乌兹、通用印度、通用哥伦比亚、泰坦公司、福特澳大利亚、法雷奥、三菱重工、北美卡尔索尼克公司、博格思众等
网址:http://www.sinocl.com
19. 双桦控股(Shuanghua)-香港
年产值:RMB400,000,000
配套客户:比亚迪、长城汽车、江淮汽车、上海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中国重汽、北汽福田、重庆五十铃等
网址:http://www.shshuanghua.com
20. 新同创空调(NTCAC)-香港
年产值:RMB344,000,000
配套客户:金龙客车、牡丹汽车、申龙客车、宇通客车、安凯客车、黄海客车、合肥客车、厦门金旅、中威客车、友谊客车、亚星客车、马来西亚SKS公司等
网址:http://www.ntcac.com
21. 美标汽车空调( Meibiao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中国
年产值:RMB154,728,895
配套客户:一汽解放、一汽青岛、东风股份、安徽华菱、成都王牌、山西大运、济宁重汽、厦门金旅、安徽奇瑞、Valeo等
网址:http://www.mbac.com.cn
22. 尤里克拉(Unicla)-新加坡
年产值:未公开
配套客户:博世、电装、三电、德尔福、贝洱、杰克赛尔、法雷奥等(贴牌)
网址:http://www.unicla.com.sg
三一高机SPT26AC(Li)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
三一高机明星爆款产品SPT26AC(Li)
一键垂直升降功能
产品变幅后可自动增加高度,幅度随之降低。
使用一键垂直升降功能可以保证幅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工作平台高度,使其始终与作业面距离不变,既高效又安全!
三一高机SPT26AC(Li)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
高低速切换功能
下车行走及上车动作均可设置高低速,带给操作者更多选择;
空旷无障碍时可切换高速模式,作业更高效快捷。
作业空间狭小时可切换低速模式,设备动作平稳,作业更安全稳定。
载荷曲线表
三段载荷设计
三段载荷设计,满足不同工况需求。
自动识别载荷。不同重量,不同运行边界。在保证设备稳定性的情况下,作业安全有保障,可使用范围更广。
局部拍图
全套国际品牌阀组控制器
超长工作时间,续航无烦恼。锂电设计免维护,维护使用成本更低。作业静音,声音小。
整车控制器阀组均使用国际品牌,能耗更低,电气原件均有防水防砸设计,更加持久耐用,更省心。
360°连续回转
360°连续回转
作业时随心旋转,方便用途多,操控更灵活,可使用范围更广。
三一SPT26AC(Li)
SPT26AC(Li)更多详细信息,请查阅产品单页。
SPT26AC(Li)产品介绍
产品介绍
本文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行业对云服务平台代表性产品——阿里云、腾讯云的产品定位、核心功能、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产品的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为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具有较多优势的云服务平台,研发应用层人工智能产品提供决策辅助。
云计算的发展经历了从虚拟化、并行等技术成熟的前期积累阶段,到SaaS、IaaS、PaaS 三种形式出现的形成阶段,当前正处于通过深度竞争形成主流平台和标准的成熟阶段。
云计算作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和工业 4.0 等新兴方向的底层支撑,近年来发展迅速。
以SaaS为代表的云服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2005年亚马逊推出的AWS服务,使产业界真正认识到一种新的IT服务模式的诞生。在此之后,谷歌、IBM、微软等互联网和IT企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提供不同层面的云计算服务,云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云服务正在逐步突破互联网市场的范畴,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各行业企业也开始接受云服务的理念,并开始将传统的自建IT方式转为使用公共云服务方式,云服务将真正进入其产业的成熟期。
发展阶段:
一个行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根据2015年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大部分云计算服务——如:AI云服务,仍处于快速发展期;部分服务——如:SaaS与IaaS,处于成熟期。
为了推进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计划目标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大量的资本进场将其带入一个高潮。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相比有3-5年的差距。虽然整体行业趋于成熟,但渗透率并不高。全球市场中,全球IT总投入大概是3.5万亿美金,其中云计算市场只占到3000亿美金左右,整个市场渗透率只有10%左右,而国内云计算市场渗透率更低。
爱分析首席分析师李喆表示:中国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只有5-7%,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考虑到国内云服务发展略微滞后的现实,我们认为国内云服务平台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后阶段。
图1. 2015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2015)
市场规模: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公有云市场保持50%以上的增速。
截止至2017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691.6亿元,增速34.3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64.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55.7%。预计2018-2021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2.6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426.8亿元,较2016年增长23.8%。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5.7亿元。
其中,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成为公有云中增速最快的服务类型。
2017年,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148.7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70.1%。截止2018年6月底,共有301家企业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云服务(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牌照,随着大量地方行业IaaS服务商的进入,预计未来几年IaaS市场仍将快速增长。
PaaS(平台即服务)市场整体规模偏小,2017年仅为11.6亿元,较2016年增加52.6%。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4.5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39.1%。
图2.2015-2021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
产业链: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已经形成较清晰的产业链。
云计算的上游主要是芯片企业(Intel等)、网络设备提供商(华为,思科等)、网络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储存提供商(EMC、华为等)、服务器提供商(浪潮、华为等)以及操作系统(Vmware,微软等)。
下游主要是不同行业的应用产品。云平台为技术层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代表产品有: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
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些云平台主要整合了内容识别、智能语音、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通过云平台、解决方案、SDK接入等形式供下游企业使用。
图3.中国AI产业链(易观,2018)
图4.中国云计算服务重点企业(易观,2018)
产业发展趋势:
AI+云:云平台集中数据和算力,”AI+云”是未来趋势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AI不可或缺的 ” 三驾马车 “。
云计算的发展导致了大量数据向云平台集中,而云平台自身就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只要再提交算法给云平台,就满足执行 AI 算法的核心要素。因此,云平台是执行AI算法的上佳选择。所以,通过直接在云平台上增加 AI 处理能力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云平台为 AI 提供运行平台,AI反过来提升云计算 “智商”。目前,阿里云、AWS、腾讯云、华为云等均已提供AI计算平台。
安全性能:云应用越多,云安全性将变得更加脆弱,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预计达到930亿美元,2017年为864亿美元。在不久的将来,安全问题盛行,云计算行业将期待更多网络安全公司提出新的云安全措施。实现云安全服务的自动化、加速和集成可以重新定义云安全措施。
集中度上升:全球方面,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是: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和阿里云。
AWS 占据 54.2%的市场份额,阿里云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3.0%上升至 2017 年的 3.7%,领先于第四名谷歌 2.8%的市场份额,全球云计算整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份额中,阿里云继续保持市场领军位置,全年营收 11.12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 45.5%;腾讯云居第二,营收 2.51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 10.3%;中国电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 7.6%;位居第四的金山云,市场份额为 6.5%;亚马逊 AWS首次进入国内前五,市场份额为 5.4%。
基础设施化: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中充分释放了人口红利,现在,“如何继续挖掘数据红利?”,成了持续获客的保证。这就要求互联网云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供虚拟机、存储、弹性扩容资源,而且要具备高效处理应用的能力,更需要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智能底座来支持和经营数据。
在Cloud 1.0时代,主要以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型服务为主,要满足高并发、弹性扩缩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通常基于高可用的软件和通用的硬件来实现。现在正是从Cloud 1.0向Cloud 2.0过渡的关键期,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要以应用为中心,以提供能力服务为主。
标准统一:目前,众多标准组织都把云的互操作、业务迁移和安全列为云计算3个最重要的标准化方向。
类似于今天电信网络中不同运营商同类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未来云提供商之间也必然实现互联,实现互操作,这也是建立更加合理的市场竞合关系的必要条件。
云平台之间的互操作将促进云计算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并产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业务形式。互操作将产生众多云间接口的标准化需求,如:计算云与存储云间的接口、软件云与基础设施云间的接口等。
云间的业务迁移是维护市场秩序,避免业务垄断和用户锁定的重要基础。云间的业务迁移需要在提供同类云计算业务的提供商之间,定义标准化的业务、资源、数据描述方式,这也产生了大量的标准需求。
在云计算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安全和隐私排在了首位。
云安全被认为是决定云计算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因此也自然成为标准化所关注的重点。当然,安全问题需要从法律、监管、信任体系等多个角度入手去解决,标准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技术的角度看,云的安全问题带来了对云平台及客户端安全防护、数据加密、监管接口等多方面的标准化需求。
随着市场的扩大与业务的发展,云计算的标准化成为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如果云计算要成为像电信、电力这样的公共服务行业,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实现标准化是众多厂商必然的选择。
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虽然成果寥寥,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趋势,即先从一些具体领域或细节性技术入手,逐步形成总体的标准框架。在这个标准体系中,云的外部特性与接口,包括互操作、业务迁移与安全将是标准化的重要方向。
云平台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到成熟期过渡阶段,未来发展趋势为: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与云服务的结合,安全性能的提高,标准的统一。
随着底层核心技术发展逐渐停滞,云平台市场在产品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呈现出同质化,未来梯队划分将变得更加明显,头部产品存在无限可能,并将逐渐形成行业规范。
目前中国企业云计算渗透率为5-7%,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得益于政策额红利和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市场潜力空间较大仍然很大。伴随云平台服务质量的提高,价格的下降,行业扶持政策落实,未来以云平台为基础的产品及应用将迎来迅速发展。
本次竞品分析选择腾讯云和阿里云,原因如下:
市场规模:
在2017年公有云市场中,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达到45.5%,腾讯达到10.3%,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
阿里和腾讯在云计算业务上,是布局最早的互联网公司。
2018年1月,阿里巴巴公布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云计算是阿里增速最猛的业务,呈现三位数增长。2017年阿里云累计营收达到112亿人民币。同年8月,阿里财报显示: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已超过100万。
腾讯云并未在财报中直接公布自己的营收情况,但根据自媒体《科技十点见》的推算,腾讯云的年营收预计将达到百亿元级别,这一目标最快将在两年左右实现。
获客渠道:
阿里云和腾讯云也有浓厚的生态元素,比如:腾讯云的客户,有不少是腾讯投资过的公司,也有不少是腾讯泛娱乐生态的伙伴。
阿里云最初是因为电商服务器资源有冗余,可以开放,最初的客户是淘宝卖家,他们为了能更好地与淘宝系统对接,将进销存系统率先上云。腾讯云出现,则是因为腾讯在3Q大战后痛定思痛,大力做开放平台。然而,发现许多开发者,“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服务用户的平台,就做云来提供服务。
技术实力: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甚至通信等技术都密不可分。要提供公共和综合云服务,就必须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
只有巨头才会同时在多项技术上布局,比如:阿里有首期投资1000亿元的达摩院做底层技术研发;百度在AI、自动驾驶上砸钱;腾讯也成立了各种实验室、研究院。
他们在技术上的前瞻布局,最终会转化为云计算的能力或者产品。
右下图可知:腾讯云和阿里云业务上有高度重合的部分。
在主要核心业务中,阿里云除了去年新上线的物联网以外,其余业务与腾讯云一致。
两者的slogan有略微区别:腾讯云企图担任一个连接器,以数据和智能化的方式连接企业。阿里巴巴则充当一个赋能者的姿态,让云计算普惠各行各业。
这个slogan的差异也源自主要用户群体的差异。此外,由于阿里云综合实力较强,平台的定位范围也较腾讯云大。
两者的主要战略目标差距是:阿里云的目标更偏向国际化,并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方面打开新的垂直市场。
由于生态的不同,腾讯云的主要使用用户是腾讯泛文娱领域与微信开放平台的合作者,而阿里云的主要用户则是阿里生态的中小电商。但是近两年,两者同时发力产业互联网,将泛互联网、政府及传统企业作为市场的扩展方向。其中阿里云还将物理网的云计算平台作为自身的战略重点。
图5.腾讯云与阿里云简单对比
地理区域扩张是腾讯云全球化布局的首要任务。此前腾讯董事长马化腾表示:2018年将继续扩充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优良服务。根据规划,2018年腾讯云将陆续上线多个区域和可用区,为更多企业和创业者提供集云计算、云数据、云运营于一体的全球云端服务体验。
从腾讯云和阿里云的横向对比来看:目前腾讯云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2018年3月15日,阿里云宣布其印度尼西亚大区正式开服运营,成为该国第一家在当地运营的国际公共云服务商。这也是阿里云在全球开放服务的第18个区域,此前阿里云已经在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建设了基础设施。
图6.阿里云、腾讯云和金山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比(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
从腾讯云官网的客户案例数量来看:游戏领域的服务或者企业占比最大,其次是金融、医疗、电商、视频,还有O2O、微信、旅游、移动应用、政务、在线教育。不过这些实例不一定与腾讯云客户数量组成吻合。
相比腾讯云,阿里云官网的客户案例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科技和教育领域,其次是媒体、旅游、制造业、零售等,另外在政府端,阿里云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客户。
图7.腾讯云主要细分领域客户数量及主要客户代表(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
云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AI框架服务、AI平台服务和AI应用服务。
其中腾讯云和阿里云在框架和平台服务上差别较小,主要是应用场景上的区别。
右下图可知:两者侧重的场景与其主要客户所在领域联系紧密。
阿里云相比腾讯云,与政府和供应链上游联系更为密切。因此,阿里云的亮点也偏向供应链和政府端的解决方案。而腾讯的使用场景主要在取代人工客服和信息验证上,因此侧重在智能语音客服和人脸/图像识别上面。
但是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同质化加剧,双方在技术和数据端差距逐渐缩小。发掘新的应用场景也成为了未来云平台发展的重点突破口。
图8.腾讯云与阿里云主要使用场景对比
图9. 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功能对比(夫尼特大人,2018)
阿里云:
弹性计算是阿里云的核心产品,拥有包括:云服务器、专有网络、容器服务、弹性伸缩、负载均衡等9项业务,涵盖用户的每一种选择。
但是,其在计算领域更加专注于底层的的计算能力和稳定性,尤其是近期推出的神龙技术架构,跟AWS的Nitro很类似——都是通过先进的虚拟化技术打破物理机和虚拟机的隔阂。虽然相比AWS,阿里云起步比较晚,但跟AWS这个标杆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给 4.5 分。
在数据库方面,阿里云拥有足够的诚意——满足用户的一切需求,不管是普通用户常用的三大SQL数据库(MsSQL、MySQL、PostgreSQL),还是流行的NoSQL(MongoDB、Redis、Memcache),都为用户提供了服务。
帮助用户更好的使用这些能力同时,对于大数据需要的海量存储,阿里云也提供了对应的产品(PetaData、HBase 以及OceanBase)。值得一提的是自研的POLARDB,官方宣称性能是MySQL数据库的6倍,可惜在Oracle 数据库支持方面有所缺失,要从第三方绕一下,给 4 分。
在存储方面,阿里云提供了对象存储、文件存储、归档存储、块存储和表格存储等多种存储模式,最新的ESSD的随机读写达到了恐怖的100万,给 4 分。
在安全方面,阿里云以云盾为基础,发展出了数十款安全产品,涵盖了WAF、内容过滤、数据加密、DDoS 防护、数据风控等多项功能,阿里本身的安全能力就很出众,在云上同样有保障。给 4.5 分。
在人工智能方面,阿里云以ET大脑为基础,发展了ET工业大脑、ET农业大脑、ET环境大脑、ET医疗大脑等数个AI解决方案,及50多个AI产品。在众多产品体系中,属于阿里云集中力量发展的项目,从落地情况来看,也是国内走在最前列的,给 4 分
在CDN方面,阿里云官方给出的数字是 1500+ 全球节点,带宽储备超过120T。考虑到阿里云本身就是优酷、淘宝最大的CDN服务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非常出色的,给 5 分。
在域名服务上,阿里云做的是最好的,其域名业务源自收购的国内的最大的域名供应商万网。不仅提供了基础的域名注册的服务,还针对域名交易的人群,提供了域名交易、域名预定、域名转入等服务,域名管理方面做到了一家成熟企业的优秀标准,给5分。
腾讯云:
腾讯云在基础计算能力的提供上,投入不少精力,包括:标准的云服务器、GPU云服务器、FPGA 云服务器等;在弹性计算上,大量的投入研发和实践,帮助用户更好的使用云计算,给 4 分。
在数据库方面,腾讯云提供了标准的SQL数据库和其特有的TDSQL,针对高速缓存场景的Redis 和Memcached、标准的NoSQL 数据MongoDB ,以及一些适合于大数据的数据库,如:HBase、分布式数据库DCDB。
不过丰富的产品缺没有配套的应用,腾讯云没有针对用户提供数据迁移的服务,会导致用户在使用时的体验不佳。给 3 分。
在存储方面,腾讯云的技术研发略显吃力。只提供了标准的对象存储和云硬盘服务,对于一些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来说,还是显得不足,给3分。
在安全方面,腾讯云依托大禹网络安全和天御业务安全防护,提供了不少场景化的安全服务。相比之下,腾讯云的产品更加倾向场景化为用户提供服务,给3.5分。
在大数据方面,腾讯云发展出来了大数据基础服务、数据应用和AI三大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可以更好的去借助云计算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需要,给 4 分
在CDN方面,腾讯云依托腾讯本身的业务,提供了全球1000 多个加速节点,来帮助用户去提升用户体验。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腾讯云的CDN 的每次变更,都会有较长的时间才能生效,给 4 分
在域名方面,腾讯云只提供了基础的域名注册服务,只能算个及格。给3分。
图10.阿里云人工智能核心功能(来源阿里云官网)
图11.腾讯云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功能(来源腾讯云官网)
从这些功能的对比来看:两款产品的主要功能相差不大。
但是,由于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导致使用场景方面的不同。
腾讯云比较看重社交、游戏过程中实时大量互动及及时答疑的需求,在功能上就体现为身份核验、语音/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比较有特色;而阿里云注重商家端和政府端的应用,拥有大量的对应解决方案。
经过对过去数年的战略调整,目前两者都将目标客户群体从自身生态圈客户,扩大到泛互联网,泛政府,以及需要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
在地域方面,腾讯云试图在国内逐渐挑战阿里云的地位,而阿里云则期待以东南亚为突破口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由于腾讯云技术上和功能上与阿里云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市占率的挑战之路仍充满荆棘。
阿里云:
从2009年至2014年,阿里云将服务于庞大电商与金融体系的飞天系统打造成支撑全社会综合业务的公共云服务,走进中小企业,政府、千家万户。
目前业务范围已经从中国扩展到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并在未来3年内扩展到全球市场。
在下一个5年(2015-2019), 阿里云会大力推进“阿里云+生态战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生态体系。同时,发力面向全球中小企业创新的公共云计算和面向大型政企的专有云领域,促进各行各业的云上业务需求迅速飙升。合作伙伴也将在这个新的云生态里面获得全新的市场机会,摆脱被动的商业惯性,赢得未来。
阿里云生态圈战略的重点,在于:制定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资源整合平台、多边市场网络管理,通过技术架构连接所有企业、政府、个人,基于开放平台整合所有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制定生态自治规则管理由云运营商、企业客户、服务商组成的多边市场。
阿里云+的生态战略目标是:成为云计算的“大淘宝”模式。
阿里云以服务者定位为合作伙伴网络赋能,以合作伙伴商业成功为 责任,以云计算生态共同发展繁荣为成功标准。
图12.阿里云生态战略(阿里云,2018)
简单来说:如前文所述,阿里云的赋能模式类似于云计算中的“淘宝”。
阿里云提供IaaS,api等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开发云产品并在阿里云平台中向客户提供服务,收益与阿里云分成。此外,在增值层,阿里云也会联合数家云服务提供商,进行解决方案的捆绑销售以获利。
图13.阿里云生态框架(阿里云,2018)
腾讯云:
腾讯云致力于向用户提供完善的腾讯云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推出了不同垂直领域的云服务,为政务、警务、医疗、金融、制造等领域提供坚实的云服务技术支撑。
腾讯做云服务的目的,不只是提供服务器、存储和带宽,更重要是把积累多年的核心技术与数据服务开放出来,包括腾讯内部社交、支付、LBS、安全在内的平台资源和能力,还包括CDN、音视频处理能力、大数据能力,尤其是机器学习、图片与自然语言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
企业通过腾讯云,可以将最领先的云端技术应用到企业自身的优势业务中,为业务创新带来机会。比如:在金融行业上,我们通过腾讯云开放了优图人脸识别的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金融企业可以远程视频,来判断一个人真实的身份,大大减低成本和风险。
总而言之,腾讯云商业模式与阿里云商业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腾讯云的“连接器”模式。
腾讯不仅仅是云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也是XaaS服务与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在腾讯生态中,腾讯居中间,通过多层次的产品服务,连接产业的上下游,助力形成数据的闭环。
阿里云:云计算+IoT+人工智能
这其实是一套组合拳,IoT担纲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实现理解和判断;云计算自不必说,数据处理的过程需要经由计算来完成。三者叠加,极大地拓展了阿里云的业务边界,它从一家仅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拓展至更为多元化的领域。
于是阿里云有了城市大脑,它是ET大脑的重要板块,通过拥堵指数测算、信号灯效率优化、主动报警等服务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摄像头、信号灯等组成了物联网,城市大脑本身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由阿里云提供。
于是阿里云有了达尔文计划,即通过一系列的包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意即:阿里云可以直接交付给企业成熟的物联网服务,云计算之后,物联网也成为了能单独输出的业务。
于是阿里云有了新制造,这是马云今年着重提的概念,旨在通过新技术完成制造业升级,落地柔性供应链,实现按需定制。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早已在制造业中发挥价值,它的属性是人工智能,马云显然还要在新制造这块深挖,加入更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并扩展至细分应用领域。
拓展边界的同时,阿里云也加强了云计算服务,公布了面向万物智能的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2.0,可满足百亿级设备的计算需求,覆盖从物联网场景随时启动的轻计算到超级计算的能力。
腾讯云:立体化产品服务体系
腾讯云开放腾讯十余年来在QQ、微信、QQ空间等业务的互联网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公有云、混合云、专有云、金融专区等云服务。
其中包含IaaS、PaaS、SaaS,并提供万象优图、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音视频技术、安全防护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同时向不同垂直行业的客户(涵盖政务、电子商务、O2O服务、游戏、视频直播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提供优质的行业解决方案。
今后,腾讯云将业务重点分布在AI、生态建设、核心技术能力、助力互联网+传统企业、政务方面的布局以及布局全球云服务市场这六个方面:
尽管在当前所提供的服务商,阿里云与腾讯云没有本质差别,但是两者的策略却大相径庭。
腾讯云侧重连接器模式,将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玩家通过数据,人工智能连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在人工智能服务领域,腾讯云的特色与亮点在智能机器人,身份核验,语音识别等方面。
阿里云侧重生态和平台模式,赋能其他的云服务提供商,阿里只负责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值层的行业解决方案。而中间具体的云解决方案,云产品/服务均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在人工智能服务领域,阿里云侧重智能制造与智能城市方面的服务。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人工智能技术层云平台领域逐渐从快速发展期步入成熟期。
目前大部分平台在应用场景,底层技术上高度重合,造成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加剧。腾讯云与阿里云作为国内头部的云平台提供商,采取了部分差异化的战略和场景设计。腾讯的连接器模式与阿里的平台模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通过上述两款产品的对比分析,关于自研AI产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本材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经整理归纳总结形成本文档。仅供学习使用。
引用:
本文由 @ 又又要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从年初的三一快手直播的惊艳首秀、女神线上送奔驰,到最近全网播放量超千万、万元大奖送不停的#发现三一#影像大赛,福利一波接一波,广大工程界老司机们直呼扶我起来,我还要!!!
昨晚,小编收到神秘消息——三一又要送(搞)福(事)利(情)啦,三一压路机新品即将上市。听说只要集齐以下所有新品亮点,就能看到神秘新品全貌,还有机会获得超炫酷的三一压路机模型。
新品亮点一 超高颜值
流线型超跑设计,硬朗大气,超有型。
独特三一红涂装,尾部立体logo徽标,彰显国民品牌骄傲。
新品亮点二 性能“怪兽”
升级147KW潍柴发动机,激振力比同行高出10%。压实效率提升16.7%;超强爬坡能力,高海拔作业不掉速;动力系统热传导控制技术,40℃高温作业不“开锅”。
新增炫彩显示屏及GPS,内置风扇+冷暖空调随心吹,无惧酷暑寒冬,开上它,你就是这条路上最靓的崽。
空气空滤器升级为曼胡默尔,过滤能力由800m3/h增加至1260m3/h。
新品亮点三 智慧“物种”
结构操纵台全新升级,根据人机工程优化,操作灵动性大幅提升,令你爱不释手。
驾驶室新配音响,收音机,USB充电口,地板垫,转向灯,后雨刮,茶杯座,衣帽钩,大灯单控等人性化配置。五星级施工操作体验,只为你享。
新品亮点四 安全“达人”
车身尾部升级加厚,防止撞击。全新配备行驶、驻车、紧停三重防护,安全上路,轻轻松松面对各种路况。
至此,你已经集齐了所有新品亮点。今天,要向广大机友们推荐的神秘新品就是2019年全新路机力作——三一全液压SSRAC-8H系列单驱单钢轮压路机。
继网红筑路设备三一C8系列全液压压路机火爆上市以来,三一重工持续投入研发,基于20余年的全液压技术沉淀,经过对数千位客户的走访调研,对几百种工况的实地考察,听取了近万条客户反馈,今年盛夏又将推出全新路机力作——全液压SSRAC-8H系列单驱单钢轮压路机。即日起,将围绕SSRAC-8H系列压路机上线超多新品活动,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去微信公众号“三一重工官方号”文章下方留言,说出你对新款全液压SSRAC-8H系列压路机的更多猜想or期待or祝福。截至7月29日中午12点,留言获赞数前三名的老铁将获得超炫酷的三一压路机模型。(本文来自三一)
维修师傅服务态度很好,快速的解决了问题,维修速度很快很专业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师傅上门来给我检查了,告诉我了是什么原因,什么问题,然后我就让他修了,修理的很好,价格收费什么的也很合理
师傅服务态度很好,按约定好的时间很准时到了,维修很专业,一会儿功夫就给修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正常运作了
师父上门维修特别快,很仔细很认真,工作态度端正,而且其他问题也能帮忙处理没有收其他费用很满意
预约了师傅马上来上门来了,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师傅态度做事不错
有专业的技术的人员,都拥有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好,态度满意,价格合理
收费合理,师傅上门准时。态度挺好
找了师傅上门,检查后说是线路故障了,换了一下,半个小时就修好了,很专业
下单后师傅很快就联系我了,跟师傅电话聊好价格就上门了,换了显示面板、目前没有再继续乱响。
已修好,师傅服务周到,态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