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4-07-03 08:30:02•浏览次数:194
本文来源:暖立方
作者发表过一篇文章《浅谈辐射空调》 ,同这个谦逊的名字一样,文章的内容也很“谦逊”(没办法,水平和认知所至),却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的表扬。今天,如同这不着人喜欢的题目一样,这篇“深谈”就未必了,一定会有很多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及表达方式,也没办法,实践和良知让我必须说出我的观点,对与错、是与非,见仁见智吧。—— 维瓦尔第 · 郑鸿宇
1.历史上的空调
如果我们重温一下人类文明的进程,欧洲是当然的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从思想和物质两个方面奠定了文明的基础。于是在17、18世纪大量的、璀璨的科学先贤们扎堆而来,人类从此开始了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文明的历史,各种学科的基础都在这个时期诞生。19世纪20年代,卡诺父子发现的卡诺循环给出了蒸发式制冷的原理,也是现代空调理论的基础,一切蒸发式制冷都不能突破卡诺循环。可是在中国的天津,90年代,也就是水变油那个年代,咱这个行业有人也号称突破了卡诺循环,成为时代的笑柄,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最近丹东也出现了一位号称挑战基础供暖理论的奇人,这些骗子以后应该聪明点,基础理论诈骗太难了,小插曲不提也罢。让人不理解的事,空调出现在卡诺父子发现制冷原理的80年以后,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初,也就是在1901年的美国,开利博士才发明了空调。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空调这么晚才被发明出来,主要是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夏天供冷这事并不敏感,这是他们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决定的,这也是到现在欧洲人对于空调也不主动、不积极的原因。当你身边的人告诉你,他给你用的是来自德国的空调的时候,请你反问他,有多少德国家庭安装空调?可能连5%都没有,因为德国并没有夏天。开利博士发明空调之初,也不是给人用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造纸厂的湿度问题,起初,大多数工程师非常不理解他的理论是什么,直到1910年开利博士用一个图表来表达了如何计算空调的方法,工程师们开始明白,这个图表就是著名的焓湿图。
自空调发明以后,有一个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是空气里的湿度为什么对人体舒适有影响,而除湿又很重要。开利博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采用模糊的方法对待它,从此空调仅仅控制空气的温度,而对于湿度则采用温湿耦合方法去除,显然认为湿度是个“后娘生的孩子”,模糊对待。同时,开利博士由于当时技术局限,武断的认为空气温度与壁面的辐射温度基本一样,而忽略了体感温度的概念,使得直至今日,空调成为大多数人的必需品,而又成为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必需品,一个空调系统大变革的时代正悄然而至。
2.人体热舒适学与辐射空调
1.方格与他的热舒适方程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历史进入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丹麦科技大学方格(P.O.Fanger)教授建立了人体热舒适模型,以及人体热平衡理论。聪明的方格先生从PMV(Predicted Mean Vote 满意度)和PPD(不满意度)两个角度来试验人们对舒适的感受,用PMV=0来表示最舒适。推荐值为 - 0.5 ~ + 0.5之间,以此为标准,产生了著名的热舒适标准ISO7730,7个感觉(如表2.1-1所示):
有冷静的中国学者认为,我们的文化背景、身体条件、经济水平不同于欧洲,在中国差值宜为-1≤PMV≤+1,PPD≤27%,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们不予评价,但起码是个科学的态度以及一家之言,可是接下来的一些问题就变了味道了,不知从何时起,暖通江湖将热舒适传言为20℃~26℃,即20/26,。大言不惭的说来自于方格PMV法和PPD法,这种把一个波动范围变成一个数值的阈值范围的偷换概念的方法,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波动值是在一个设定值的前提下,而阈值就是阈值,没有内核,更无法评价优劣,从而掩盖系统调节性差,掩盖精度差的问题,让用户根本分不清好坏系统,只要在范围内就叫做好,看来中国人更“聪明”啊!
方格的伟大在于第一次从人体的角度来对暖通系统做出规范,而不是建筑物本身。在此之前,人们长期从建筑物的得热失热,也就是冷、热负荷的角度来看待如何评价暖通系统,而方格认为人的活动的六个方面在于维持人体的体温,人体是一个恒放热体,在人不感觉冷热的时候,人体的放热量与环境带走的热量相等,这个时候就是人最舒适的时候。显然这样论断让我们的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科学家不再仅仅研究建筑冷、热负荷,还要从人体热舒适角度来分析暖通系统是否给我们带来一个舒适的环境。这种以人体为研究中心的进步,在近些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个潮流中,以辐射供暖、供冷作为核心的辐射空调系统闪亮登场!
2.Messana先生和他的辐射空调
罗伯特·梅瑟纳先生出生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毕业于威尼斯大学建筑物理专业。年轻的罗伯特在东欧出差,偶遇一次日全食,在太阳消失的一段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热的突然消失,立刻阴风阵阵,体感温度骤然不同,让罗伯特印象极其深刻,加上他建筑物理专业的背景,在那以后,他的40年的人生以及科学实践都是与热辐射为伴,创造出梅氏辐射空调系统。
梅瑟纳先生很早就痴迷于方格理论,但是在他的长期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方格理论中没有说清楚的部分。在2004年,发表了著名的《理解舒适》一书,得到了方格大弟子奥尔森(Olesen)教授的认可,并于2005年交给方格先生,可惜方格先生由于身体原因(于2006年去世),并没有看这本书,也没有做出评价,这是梅瑟纳先生一生的遗憾,这本书现已被北美空调协会ASHRAE收藏。
那么梅氏理论是什么呢?这要从方格的热平衡方程说起。
M – W – C – R – E – S = 0
这里有几项是边界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C、R、E,分别代表对流带走的热量,辐射带走的热量和人体蒸发散热。很多人在文章中质疑方格,如果前面吹冷风,后面烤火,即便是达到了热平衡的状态,就会感到舒适吗?在人们认为这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时,梅瑟纳先生却在现实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迪拜工作期间,房间被室外50~60度高温已经晒透了,空调机组非常大,呼呼的吹着冷风,房间壁面温度依然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一面对流、一面辐射,人是不可能感到舒适的,梅瑟纳先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通过长期的试验与研究,梅瑟纳先生终于得出结论,C、R、E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下才能叫热舒适,热平衡只是基础,还要在此基础上附加条件。
用这一理论,我们很容易解释很多问题,比如空调供暖供冷,为什么不舒适,尤其是空调供暖,更容易理解,也就是大家长期争论的地暖完胜空调供暖的原因。显然,空调供暖空气温度非常容易被加热,但此时,壁面温度被空气加热是很慢很慢的,造成对流带走人体热量过少,辐射带走人体热量过多,同时人体蒸发量也过少,人会感觉皮肤非常干燥而产生不适,即使达到热平衡也如此。
夏季供冷相对要复杂些,因为湿度可以影响人体皮肤的蒸发量,湿度在空气里表现为蒸气压力,它的多少会影响人们自然蒸发,但影响不了强制蒸发(出汗),汗液附着在皮肤上会带来人的不适感。人从自然蒸发过渡到强制蒸发的不舒适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汗不是水,是一种多种代谢产物的混合物,而自然蒸发仅仅是水,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即使热平衡,即使三者比例关系正确,也不一定舒适,要看是否过渡到了强制蒸发,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梅雨季节为什么会温度不高但人不舒适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一个热舒适较高的环境中,环境对人体的辐射温度、对流温度、相对湿度要在一个范围内才可以叫热舒适,而不是简单的热平衡。现在我们常用的湿度舒适范围是一个实验得到的四边形,梅氏理论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个四边形的正确性。对这样的理论,如何提出一个和这样理论相适应的空调系统,或者叫环境系统,就变得很简单了,但这个系统本身同过去的相比就要复杂的多,由于空调这个名字已经约定俗成,辐射空调这个略显牵强的名字就可以理解了,而真正的全名应该叫“基于辐射冷暖的室内环境系统”。
3.辐射空调与传统空调控温、控湿方面比较
显然,梅氏辐射空调与传统空调相距甚远,传统空调只控制空气温度,以耦合的方式来控制湿度,气流的原因使得空气温度非常不均匀,湿度变得不可知。而辐射空调不仅温、湿独立控制,而且温、湿度还按一定比例来控制,对温度还要分体感温度(操作温度)、辐射温度以及空气温度,这三个值有时一样,但大多数时候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工作状态下。
而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理论中,除了辐射空调方式外,用干风盘代替耦合风盘的解耦方法,显然也只是在节能方面有些作用,对于舒适度,可能作用比较小,不能代替、混淆辐射空调的概念。空调重点的几个难题,由于辐射空调的出现,变得非常简单,北方地区比如华北地区等,夏初季节气候非常干燥,南方地区回南天梅雨季节气温低、湿度高,这两个问题在辐射空调系统里变得非常简单,不仅提高舒适度,而且节约大量能量。空调对于解决地下室是一个难题,辐射空调对于这一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可以把地下室同所有的房间做成一样舒适的冷暖环境。
在辐射空调控温过程中,其实重要的控制手段是控制辐射面的温度,而传统空调则是控制空气的温度,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高明、更有效呢?其实问题都出在看待冷暖的角度上,如果从建筑物的得热和失热角度来看,两者的区别并不大;但如果从人的身体感受角度来看,优劣高低马上就分出来了。
梅瑟纳先生经常用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地球,太阳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给地球表面热量,而空气温度是地球表面对空气加热和空气的对流产生的,而人们的体感温度又是空气温度和辐射温度的加权平均值(也可以近似理解为算数平均值),显然在这个时候,是改变空气温度有效,还是改变太阳辐射温度有效?显然,打把伞或者在树荫下更有效!同样的原理,在房间内,如果你想改变体感温度,是改变空气温度有效,还是改变壁面辐射温度有效?显然是改变辐射壁面的方法更有效,因为空气加热或制冷壁面是很难的。
这里还要提一下行业内的几个误区:
① 天棚辐射供暖与地面辐射供暖
从热辐射传热的角度,其实不分方向,但人们会提出热气向上走而冷气向下去这种生活经验,是的,这是对流产生,对于空气上部冷却和下部加热才能产生热对流,上部加热无法产生热对流。
显然是天棚与地面在供暖方面热辐射角度差异在于辐射角,地面的辐射角显然是大于天棚的辐射角,但姚明也许是个例外,他太高了。而地面对空气热对流是远大于天棚的,但天棚供暖对地面温度如何?如果没有遮盖的前提下,地面此时应是高于空气温度的。如果非要做个地暖和顶暖的比较,结论一是地暖由于热对流和辐射角的作用,效率高于顶棚,但顶棚供暖达到同样热流密度的话需要比地面更高的温度;结论二是顶棚供暖的优点在于可以兼顾供冷,同样的道理供冷的效率会更高,同时顶棚供暖不会产生地面温度低的现象,因为空气要靠它加热,想想夏天的马路就明白了,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是顶棚供暖空气温度会更均匀,对流量会更小,从而向外的传热损失也许会好于地暖,请注意,是“也许”,因为边界条件太多,实在无法明确之!
② 关于“足暖头凉”的传说
中医理论说足暖头凉,本人对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经验主义加玄学思想的中医理论实在没什么兴趣,它不是现代科学。
从现代科学理论如何解释手暖头凉呢?科学家们发现手足在冬季里是怕冷的,但在夏季也怕热,否则夏天你就不会穿凉鞋了。而这是为什么呢?是人的皮肤表面的精神元(传感点)在作怪,人体有感受凉的传感器也有感受热的传感器,它们是不一样的。这些传感器主要分布在手腕、脚腕,脖劲上较多,躯干上较少,而人体处于非热平衡状态,先从这几个较为敏感的地方响应,显然冬季就会感到冷,夏季就会感到热,所以冬季如果你的脚暖、脖子暖,也许那你就会比别人感觉更暖和,冬季围围巾的好处就在于此。夏季于此刚好相反。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冬季脚暖脖暖,夏季脚凉脖凉”,这个仅供参考。
4.辐射空调与空气质量
大多数非专业人士一提到空气质量,首先想到的是PM2.5、VOC、甲醛等,其实去除这些都是较低要求,较高要求是严格控制CO2浓度,建立高品质的室内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缺氧是指O2含量降低,其实是CO2浓度升高导致人对O2的吸收降低,和O2含量有关,但关系不大。比如我们到西藏,尽管缺氧,但一周左右便能适应,而藏人来内地同样会醉氧,也是一周左右变适应了。而CO2在空气中的含量较低,只有0.03%~0.05%,即300ppm~500ppm,而O2则是21%。当CO2涨到1500ppm以上时人就开始有反应了,达到3000ppm就有些昏昏欲睡,达到5000ppm以上就会威胁身体健康,达到10000ppm就会脑死亡,而这时仅仅占到了1%的含量。新风的作用在这里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在此,混和通风的传统空调与置换通风的辐射空调,其效率上差距是巨大的。风盘的风量通常是6~8次/h,对于一个房间,但这是内循环风,内循环风会把所有人的呼吸以及PM2.5、VOC、甲醛等物质内部循环,混和到一起再一次送回到大家的鼻孔,最大1次/h的新风在6~8次/h的混风面前显得特别微不足道,还没有加上风盘内的二次细菌的污染,风盘是空气质量不佳的罪魁祸首,而置换通风带来的良好的气流组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
但是,新风做到置换通风或者近似置换通风并不容易:
① 没有混风是个硬指标,尤其那些一次回风的方法,也不能叫置换通风。
② 风温控制非常重要,和室温相比,高了就会上飘,低了就会淤积,只有在低-3~-6度时才能形成较好的置换。
③ 一直保持微正压是新风重要功能,必须使用恒定风量风机,不会因过滤堵塞而使风量降低。
④ 热交换是能耗的重要伤症,而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湿度的交换非常重要,否则在夏天新风机将失效。
辐射空调温、湿分控的方式,辐射加置换的方式为空气质量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想要真正实现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我们的客户女主人说这个系统最大的优点是不怎么用打扫卫生,室内没有灰尘,很干净;男主人说,我在室内抽烟再也不用遭到家人的打击,甚至可以抽雪茄,都不会影响到他们,这时你的系统就对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辐射空调与传统空调的节能比较
这是一个在国内的误区较大的问题,通常人们只认为,辐射空调的节能在于利用高温冷源,而反对者提出高温冷源温差过小是否会提高能耗。而事实上高温冷源真的未必如想象中那么节能,反而是另一个问题带来较大幅度的节能。我们实践发现,即使采用普通冷源,节能指标也大幅度提高,甚至可以节约到普通空调的40%~50%,冷机的装机容量也可以减少40%以上。其重要原因以及解释方式,还要从梅氏热舒适理论讲起,如果从热负荷的角度,做出这样的答案是困难的,但从带走同一个人热量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辐射空调系统中,由于温、湿分控,即使24小时工作,也会精确控制温、湿度而不会造成浪费。而普通空调,由于温、湿耦合,如果不是即用即开,过度除湿量是很大的。即使不过度除湿,湿度也无法热回收,每个风盘每天产生冷凝水的量是惊人的,一个300㎡的别墅,每天冷凝水的量是会比辐射空调高6~8倍的,这便是不节能的根本原因。
达到这一节能目的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有足够的辐射强度,也就是说,要减少空气处理的量,越少越节能。同时,在辐射系统中,人体的环境散湿也会明显减少,客户会明显体会皮肤清爽,没有那么湿漉漉的。
另外一点就是减少环境中的风速,降低了传热面的对流诱导系数,这个在冬季会更明显,因为室内外温差大。至于传说中的空气比空调高2度,这事是真的,但节能有限,不提也罢。
6.辐射空调与健康
① 空气品质带来的健康
很多科学家试验表明,CO2浓度是空气品质的重要量度,也是健康的量度之一。EN15251标准就对比做了大量说明。
而人本身是在环境中CO2的主要制造者、污染源。同样,室内的污染物甲醛、VOC、PM2.5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就更大了!
由于辐射空调实现了置换通风,标准前面已经讲过,这种方式完美解决了室内空气品质的问题,健康指标是非常高的,这一点是得到共识的,对于辐射空调来说,再重复一遍:置换通风是关键。但现实真正的置换通风并不容易。
② 神经健康与精力充沛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辐射空调系统的环境中生活,很容易精力充沛,睡眠良好,恢复体力快,工作效率高。这是真的吗?如何理解呢?
这个还是要以人体说起,我们中国人把大脑里存在的能量叫精力,这种能量可以消耗,也可以补充回来;国外的学者认为,这是神经系统的主要能量,我们叫它“生物电能”或者“生物电化学能”。它是用来保证神经兴奋以及工作的,如果说没有了,神经就不主动工作了,需要休息,我们称之为没有了精力,很累。比如读书思考会消耗,运动会消耗,所有神经兴奋都耗能,有时也会不知不觉的消耗。比如我们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并没有思考,也没有运动,还睡了一会但却依然很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皮肤有2亿个传感器(神经元),其中有前面提到的冷暖传感器,但是最多的是机械传感器,也可叫触觉传感器。坐火车时,火车的震动晃动让这些传感器几乎时刻都处于兴奋状态,同时噪音让耳朵内的传感器兴奋,这些兴奋是我们不知不觉消耗了电化学能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在空调房间,吹风感、噪音、冷感或者暖感,都会让人不知不觉的消耗精力,使人感觉疲劳,但是这些都是空调冷暖功能以外的“附加值”、“副作用”,不是“正”能量!而辐射空调的环境很好解决了上述问题,也不知不觉添加了“正”能量!它不会占用你的大脑宝贵的精力,释放了大脑的“带宽”,让人更加健康的生活。
辐射空调“大战”毛细管空调
其实毛细管空调也是辐射空调的一种,但是由于它没有完全达到辐射空调的参数要求,又同传统对流空调不同,笔者称之为“毛细管空调”。他有很多辐射空调的特征,但又有很大的差距,古诗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不应该用“大战”这样的字眼,怎奈毛细管空调的从业者们“大肆”虚假宣传,用辐射空调的优点“欺世盗名”,不仅误导消费者,甚至开始影响行业发展方向。
主动式建筑与被动式建筑
近几年传到中国,让国人现在还认为新鲜“玩意儿”的被动式建筑其实历史已经不短了。大约在9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主要思想是加大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门窗传热系数,达到较为苛刻的节能指标,同时减少主动设备如供暖、供冷设备的应用,利用建筑本身条件来解决,很少的冷、热量就能达到需要的指标。这种听起来很正确的方式在欧洲全球推广了28年,起初取得一定程度共识的同时,近些年人们也开始了反思甚至质疑。
在比利时、丹麦等国,近七、八年来,开始了主动式建筑的思潮,被动式建筑的目的就是“节能,节能,再节能”,主动式建筑的思潮认为这种情况并非正确的理论,“人”才是建筑的内核,建筑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创造福祉(well-being),所以核心应该是先舒适,继而再谈节能和环保,既要注重空气品质,又要注重人的舒适度体验感。比如:面对窗外美景我是否应该用落地大窗,这将突破节能指标,但生活应不是一堵墙;比如:我觉得1次置换新风更加让我生活愉悦,我不得不突破0.5次的节能要求,那么节能怎么办呢?利用更加先进的设备而不是减少设备投入,房间要更易于调节而不是增加惰性。显然,主动式建筑并不反对节能,但和人的舒适性相比更加在乎人的需求,而不是节能。
这两派的争议还会在一定范围内持续下去,笔者无意介入这样的争议,只是回到我们的主题。毛细管空调生在德国,是在德国的被动式建筑的思维方式下诞生的,它利用建筑的惰性而不是主动调节,所以其系统简单到几乎没有什么传感器,不去主动人为干预,要知道,德国是没有高温、高湿的夏天的,德国人几乎不用空调,显然在德国的气候条件下,在被动房理论以及实践下,毛细管空调无疑是非常成功而适合的,但是适合中国吗?
我们不禁想提出3个问题:
① 中国的毛细管系统是安装在被动式建筑里吗?
显然不是的,中国建筑很少能达到被动水平的,毛细管系统安装在普通的节能建筑,甚至是不节能建筑里。
② 毛细管系统安装在被动式建筑里就会舒适吗?
被动式建筑本身舒适度就是被限定的,显然,这种没有调节性的辐射系统即便是安装在被动式建筑里,其舒适性也会大打折扣的。
③ 中国的气候,尤其是夏季同德国一样吗?
显然不同,相差甚远,完全不能相比!
而梅氏辐射空调,其理论建立在主动式建筑的基础上,强调人的舒适性优先,舒适健康室内环境的理念围绕着整个辐射空调系统,也就奠定了现代辐射空调的定义。
从辐射空调的定义上看毛细管空调的伪辐射本质
在毛细管辐射空调和梅氏辐射空调房间,体感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毛细管空调房内,闷略带热不畅快的感觉明显,湿度偏低是常事,主要是为了防结露带来过度除湿,混风带来新风量不足也很明显,室温无法自由设定等等!
辐射空调目前还没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梅氏辐射空调的定义理解是这样的:
基于辐射供暖供冷的方式,达到带走人体热量使得人体热平衡为目的,按照正确的比例关系分配带走人体热量的方式,同时通过新风绝对含湿量来调节湿度,通过新风送风方式来调节空气质量,使人体皮肤处于自然蒸发的状态,这种室内环境系统称为辐射空调!
对此,要求如下几条的具体解读:① 温湿度独立控制是其理论基础,温度控制是指体感温度,通过辐射传热方式已经辐射面积强度的调节,更容易确立辐射对流带走人体热量的比例关系。②湿度调节则是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目的使皮肤达到自然蒸发的范围,显热这一方式是通过控制新风湿度来实现的。③同时新风通过置换通风的方式实现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调节,包括保持二氧化碳浓度,甲醛VOC已经PM2.5等悬浮物的控制。
通过对梅氏辐射空调的定义以及解读,不难看出毛细管空调伪辐射空调的本质。
a、温度的调节性能差。首先对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理论,毛细管空调不能严格的实现辐射调节,尤其是夏天,17-19度的供水水温,每平米的散热量极其有限,如果室温26度大概会有30瓦以内的每平米冷量,如果室温24度则只有20瓦的每平米冷量。由于双向传热以及施工方法局限,其调节性极差,而其根本无法分配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带走人体散热的比例,简单粗放的设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空调适应建筑冷热负荷的落后的观念中,落后的控制更无法测得这方面的数据!造成室内温度无法自由设定,无法实现人性化!
b、湿度控制简单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辐射空调来讲,辐射冷暖带来的温湿分控最大受益者是送风方式,这使得混风这种新风回风混合的方式被纯新风置换取代,这个进步意义是巨大的!不再有混风交叉呼吸这种方式困扰,人们共享空间但不必共享他人呼吸了!同时实现了物理净化的方式,气流组织带走包括呼吸在内的所有污染物,调节室内空气质量,从而使得空调新的健康功能被展现,传统空调影响健康的骂名从此不复存在!而毛细管空调并没有充分解读这一优势,为了控制湿度,不惜牺牲纯新风为代价,采用混风方式,失去了辐射空调重要的提升环境健康功能。同时用新风带显热负荷的方法,弥补辐射强度不足的缺陷,使得室内温度更难控制,相对湿度相应的就更加混乱!
c、再谈20-26度的舒适范围谎言。毛细管空调由于调节差,建筑围护结构也不能达到德国人的水平,为了自圆其说,创造出20-26的舒适范围的谎言,更有甚者,一个号称牛绿色建筑地产公司竟然把这个所谓舒适范围放大到18-28度,真是岂有此理!几乎所有住过毛细管空调的房子里用户,都知道毛细管的调节性能很差,但在他们宣传过程中称,“根据方格理论,PMV法和PPD法,舒适范围是20-26度,或者18到28度,无论冬夏,只要在这一范围内就叫恒温恒湿,恒温恒湿就是不能调节,”这样的理论真是天下奇闻,方格说舒适温度是个波动值,在某一设定值内偏离的值代表舒适的水平,偏离一度是A,夏季1.5度就是B了,2.5度就是C了,C已经不可接受了。如果我喜欢23度室温,没办法我在家喜欢穿长裤长袖衬衫,你跑到26度还说舒适这是不可能的,到28还说舒适我已经汗流浃背了!这种欺世盗名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宣传,偷换概念欺骗消费者没有暖通知识!几乎所有毛细管空调每天都生活在这个谎言里!温度的波动值较大,相对湿度可想而知!
d、毛细管空调能耗分析。我通过市场了解,毛细管空调的能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较低,和我们的辐射空调差不多,略高一点有限;一种是非常高,大约是我们的两倍到3倍!①实际调查我们发现,所有较低的,都是效果较差的,他们用牺牲舒适度来换取能耗!凡是较低能耗用户,其新风除湿机的混风量都很大,基本超过70%的内喜欢风,实际的新风量低于0.5次每小时,而同时室温基本不控制,在26度以上,即使穿的少体感仍然偏热,室内感觉闷,没有辐射空调的畅快感,达不到舒适要求。房间维护结构做的不错,门窗质量也不错。②凡是较高能耗的用户,其对待冷热品质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换气次数一般大于一次,室内温度不足,因为害怕噪音,只好用提高新风风量降低风温的方法,使用新风带显热负荷,能耗大幅度提高就不难理解了。③尽管同样叫温湿度独立控制,由于没有足够的辐射强度,控制精度,缺乏对节能机理的研究,缺乏热回收尤其是浅热回收和显热回收,温度波动大,为维持温度不稳定消耗较多能量!
谈谈毛细管的绝症“结露与发霉”
对于毛细管空调,有一个始终无法接受的问题,就是结露导致的发霉,由于冷表面低于露点温度,导致出现结露现象,由于石膏板内有糖份存在,很快就会滋生霉菌甚至更多的菌类,长出蘑菇状物,污染环境同时威胁健康。其实,这是毛细管空调简单的控制系统以及传热模型设计缺陷导致的无解的问题,也是毛细管空调照抄照搬思路带来的顽症。但是很多毛细管从业者,仅从表面看待问题,误以为是人们误操作或者没有更好的除湿设备,这两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
a 、禁止“开窗”是解决结露问题的办法?
大多数的开发商及供应商用禁止开窗的方法误导消费者,理由有二:①既然已经配有新风,无需开窗;②开窗导致结露是个人误操作行为,供应商概不负责。显热这样的思路是霸王条款,开窗可以得到20次以上的换气次数,岂是0.5次换气可比?开窗是环境友好的表现;开窗误操作忘记关这是人之常情,将此列为个人误操作空调设备是不符合基本逻辑的。除了开窗以外,室内来的人过多,吃火锅,煮汤时间过长等等引起的湿度升高,都存在结露风险。这些问题,其实与是否开窗就能避免没有直接关系,是对于事物本质的表面化的错误理解!
b、优秀新风除湿机是解决毛细管结露的方法吗?
这种理解其实也是表面化的一种,同样无法解决毛细管结露问题。优秀的除湿机其实是个不严谨的叫法,什么叫优秀除湿?显然除湿不足和过度除湿都不能叫优秀除湿,达到室内舒适要求,这时的露点其实和冷表面的距离是很近的。比如,25度55%是我们的舒适温度和湿度,此时露点为16度,如果毛细管供水给17度,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其表面温度是非常接近的,室内稍有些湿负荷,马上就结露了。所以想象中的优秀新风除湿机是不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优秀的控制思路和对于冷表面的调节!
c、为了防结露做成伪辐射是现在毛细管系统的通病。
很显然,露点高于冷表面会产生结露,而同时室内露点是波动的,其实冷表面温度在同一水温下也是波动的,这两个问题给毛细管从业人员造成不可知性的错觉,没办法只有远离露点一个方法,如果不能把室内湿度除得过干,就只好提高水温让冷表面远离露点,这样提高水温其实辐射强度大大降低,换来的一定是伪辐射!然后用新风回风等风系统进行补救,一个既不舒适又不节能,又时常存在结露风险的伪辐射空调就此诞生!
e 什么才是避免结露的正确方法?
避免结露发霉又保持足够辐射强度足够低的冷表面温度,只有一个办法:系统快速响应。而毛细管空调的惰性来自于它的设计理念,这是和主动技术格格不入的。
一个快速响应的辐射传热模型有两个特点
①单向传热,所以背后必须使用保温而且是足够厚度的保温。
②稳定的表面热阻。表面热阻必须固定,既不大又不小。
这样的辐射板进行工业化生产,就可以完美控制辐射板表面温度,从而完美控制结露问题!本人给很多朋友做个一个实验,两瓶金属可乐从冰箱里一起拿出,同样的表面温度,为什么一个结露一个不结露?答案很简单,一个可乐是空罐!因为没有惰性,使得虽然表面温度都低于露点,但空罐显然升温速度快于结露速度,自然就不结露了,另一个惰性大,温度持续低于露点,自然就结露了!
谈谈毛细管的装饰配合以及施工问题!
毋庸置疑,毛细管空调从业人员都认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由于冷量的限制,需要130%以上的天蓬面积,即使天棚100%还要加30%的墙或地面,地面供冷显然是不舒适的,而且遮盖严重,造成冷量堆积。所以大多数业主只好牺牲顶面的装饰。而维瓦尔第辐射空调冷量可以到达90-120瓦每平米,所以采用50%-60%即可,足矣满足大部分豪华装修风格。而预制好的辐射板可同普通石膏板很好的拼接,造型就不是问题了。而毛细管的施工工艺复杂极了,热熔连接对于小口径管本身就是麻烦事,水力失调、堵塞更是绝症中的绝症,由于毛细管过细,并且平行“站位”堵塞以后基本无法清洗。一个买了大绿色地产房子的朋友说,抛弃结露的事不谈,他家的房子夏季每年增高0.5度,从第一年的24度增高到第四年的26度,现在吃饭已经用电扇吹了,他正在为这栋房子找接盘侠—卖房!
未来型辐射空调的发展方向
辐射空调在美国采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的网站上被称为未来的先进型空调,很多文章不吝赞美之词!欧洲主动房技术联盟也多次在其会员的文章中主张采用辐射冷暖作为主动房的室内环境技术,而且这项技术一诞生就已经加入了互联网时代大潮,定义为互联网时代的空调。
1、舒适、健康、节能是新型辐射空调的主题。辐射空调不是由于解决建筑冷热而诞生的,是为了人居环境的舒适而诞生的,恒温恒湿是它的特点,它首先是一套室内环境系统,建立在方格热舒适理论基础上,以梅塞纳先生理论为指引,以人体的舒适为中心的一套系统。
2、健康同样是它的另一个主题。同传统对流空调相比,对流空调对于环境的影响饱受争议,在带给环境冷暖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噪音、冷风吹、冷热不均、空调病、交叉感染等等。辐射空调不仅室内人体热舒适大幅提高,同时进行物理净化,很好的提高了空气品质、去除二氧化碳Pm2.5甲醛VOC等多种污染物,避免交叉感染,给人体健康精力充沛带来更多可能,尤其适用于老人孩子体弱者!
由于采用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理论的指引,而且从人体的角度出发,使得系统大大降低温湿耦合带来的浪费,从而大幅度节约了能量。系统节能在夏季可以节能达到40-60%,冬季通常节能30-50%。
3、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梅氏辐射空调,从诞生之日起,就加入了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其研发基础设计思路均按照未来大数据方式解决的。各种传感器分布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使得环境的辐射温度空气温度体感温度露点温度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都尽收眼底,小心的呵护着每一个房间,根据他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加上众多的执行机构的设备,新风除湿加湿机组,冷热源设备也已经互联网化。
①无论系统有多少故障点,系统会轻而易举的找到它并提醒服务中心
②无论上不上网系统保留的运行日志会在连接互联网后10分钟上传到网上,专业人员很快会根据日志里运行曲线分析出你的故障点。
③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发布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30日
实施日期:2020年07月01日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9232-2003《风机盘管机组》。与GB/T 19232-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产品的风量、风压范围(见第1章,2003年版的第1章);
——增加了风机盘管机组能效的规定(见5.7、5.9、5.11、6.12、6.13);
——增加了对干式风机盘管机组和单供暖风机盘管机组的要求(见5.2、5.8~5.11);
——增加了对永磁同步电机风机盘管机组的要求(见5.3、5.6~5.11);
——增加了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性能要求(见5.6、5.7);
——修改了检验项目表(见表23,2003年版的表9)。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4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一冷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新晃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风神空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森自控楼宇设备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无锡市富尔盛机电有限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奥利凯中央空调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常州祥明电机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博世热力技术(山东)有限公司、浙江省台州市亿莱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新菱空调科技有限公司、雷勃电气集团、靖江市春意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通意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吉祥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大翔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瑞翔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靖江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靖江市九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阳、王立峰、李强、郑炜、许骏、陆辉、顾斌、章启忠、周威、支正光、李东平、闫文彬、叶斌、张维加、何伟光、吴小泉、陆军、袁涛、王智超、李华、刘敬辉、管志广、于伟波、李建荣、陈立楠、谭小卫、聂庆、刘兴非、卢福松、刘桂兴、陶宇、李佳、章力军、朱利群、杨芳、孟令然。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9232-200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机盘管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一般要求、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外供冷水、热水对房间进行供冷、供暖或分别供冷和供暖,送风量不大于3400m3/h,出口静压不大于120Pa的机组。类似用途的机组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40.1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2423.3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2518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
GB/T 3198 铝及铝合金箔
GB/T 3880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GB/T 5171.1-2014 小功率电动机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9068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 工程法
GB/T 11253 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
GB/T 12350 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要求
GB/T 15675 连续电镀锌、锌镍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GB/T 17791 空调与制冷设备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
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JG/T 21-1999 空气冷却器与空气加热器性能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机盘管机组 fan coil unit
用于空气处理的设备,基本配置包括风机、盘管、电机、凝结水盘等。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可附加配置控制器、排水隔气装置、空气过滤和净化装置、进出风风管、进出风分布器等配件。
3.2 额定值 rated value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机组性能的基本值。
3.3 名义值 nominal value
产品铭牌和产品样本上标注的值。
3.4 额定风量 rated air volume flow rate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机组测得的单位时间内送出的空气体积流量。
注:单位为m3/h。
3.5 额定供冷量 rated cooling capacity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机组测得的总供冷量,即显热量和潜热量之和。
注:单位为W或kW。
3.6 额定供热量 rated heating capacity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机组测得的总显热供热量。
注:单位为W或kW。
3.7 额定出口静压 rated external static pressure
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机组测得的克服机组自身阻力后,出风口处的静压。
注:单位为Pa。
3.8 低静压机组 low-static pressure unit
在额定或名义风量时,出口静压为0Pa或12Pa的机组。
注:带风口和过滤器的机组,出口静压为0Pa;不带风口和过滤器的机组,出口静压为12Pa。
3.9 高静压机组 high-static pressure unit
在额定或名义风量时,出口静压不小于30Pa的机组。
3.10 机组供冷能效系数 fan coil cooling energy efficiency ratio;FCEER
机组额定供冷量与相应试验工况下机组风侧实测电功率和水侧实测水阻折算电功率之和的比值。
3.11 机组供暖能效系数 fan coil he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FCCOP
机组额定供热量与相应试验工况下机组风侧实测电功率和水侧实测水阻折算电功率之和的比值。
3.12 单供暖机组 heating fan coil unit
仅用于供暖的风机盘管机组。
3.13 干式机组 dry fan coil unit
在干工况条件下运行,仅对空气进行显热处理的风机盘管机组。
3.14 永磁同步电机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无刷直流电机
由永磁体励磁产生同步旋转磁场的同步电机。
注:永磁体作为转子产生旋转磁场。
4 分类与标记
4.1 分类
4.1.1 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卧式、立式、卡式和壁挂式,代号分别为“W”“L”“K”和“B”。
4.1.2 按安装形式可分为明装和安装,代号分别为“M”和“A”。
4.1.3 按进出水方位可分为左式和右式(面对机组出风口,供回水管分别在左侧和右侧),代号分别为“Z”和“Y”。
4.1.4 按出口静压可分为低静压型和高静压型,低静压型代号省略,高静压型代号为“G+出口静压值”。
注:带风口和过滤器等附件的低静压型机组,其出口静压默认为0Pa,不带风口和过滤器等附件的低静压型机组,其出口静压默认为12Pa;高静压型机组按不带风口和过滤器进行测试。
4.1.5 按用途类型可分为通用、干式和单供暖,通用代号省略,干式和单供暖代号分别为“G”和“R”。
4.1.6 按电机类型可分为交流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交流电机代号省略,永磁同步电机代号为“YC”。
4.1.7 按管制类型可分为两管制(盘管为1个水路系统,冷热兼用)和四管制(盘管为2个水路系统,分别供冷和供暖),两管制代号为“2(盘管排数)”,四管制代号为“4(冷水盘管排数+热水盘管排数)”。
4.2 标记
示例:额定风量为680m3/h的卧式暗装、左进水、高静压50Pa、交流电机、两管制三排盘管通用机组,标记为FP-68WA-Z-2(3)-G50。
5 一般要求
5.1 机组的制造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并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
5.2 机组的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
a)凝结水盘的长度和坡度应确保凝结水排除畅通、机组凝露滴入盘内;
b)机组应在能有效排除盘管内滞留空气处设置放气装置;
c)具有特殊功能(如抑菌、杀菌、净化等)的机组,其实现特殊功能的构件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d)干式机组应配置凝结水盘;
e)单供暖机组可不保温,可不配置凝结水盘。
5.3 机组的调节特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交流电机机组和永磁同步电机机组应能进行风量调节,设高、中、低三挡风量调节时,三挡风量宜按额定风量的1:0.75:0.5设置;
b)永磁同步电机机组出厂未设置默认挡位的,应按最高挡位的风量进行考核。
5.4 机组的电源应为单相220V,频率50Hz。
5.5 机组的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组使用的材料不应出现锈蚀和霉变,并鼓励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新材料;
b)机组的绝热材料应符合GB 50016-2014中9.3.15的规定,粘贴应平整牢固;
c)机组主要部位的材料应按表1的要求选用,并鼓励使用优于表1要求的优质材料;
d)当机组采用冷轧钢板加工面板和零部件时,其内外表面应进行有效的防锈处理;
e)当机组采用黑色金属加工的零配件时,应对表面进行热镀锌工艺处理和有效的防锈处理。
5.6 高挡转速下通用机组基本规格的额定值分别满足表2~表4的要求。
5.7 高挡转速下交流电机通用机组和永磁同步电机通用机组的能效限值应分别满足表5和表6的要求。
5.8 高挡转速下干式机组基本规格的额定值应分别满足表7~表9的要求。
5.9 高挡转速下交流电机干式机组和永磁同步电机干式机组的能效限值应分别满足表10和表11的要求。
5.10 高挡转速下单供暖机组基本规格的额定值应满足表12的要求。
5.11 高挡转速下交流电机单供暖机组和永磁同步电机单供暖机组的能效限值应分别满足表13和表14的要求。
5.12 机组连线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组电气线路的连接应整齐、牢固,电线穿孔和接插头应采用绝缘套管或其他保护措施。
b)机组应设有电气接线盒,所有外露电线宜采用金属软管保护。
5.13 没有列入本标准基本规格型号的机组,在名义试验工况下,其性能数值应优于按照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测试的结果。
6 要求
6.1 外观
机组外表面应光洁平整,无明显划伤、锈斑和压痕。卡式和明装机组喷涂层应均匀,色调应一致,无流痕、气泡和剥落。
6.2 耐压性
按7.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盘管在1.6MPa压力下应无破损,机组应运行正常。
6.3 密封性
按7.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盘管在1.6MPa压力下进行密封性检查时应无渗漏。
6.4 启动和运转
按7.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在各挡转速下应能正常启动和运转;可连续调节转速的机组在额定转速和可调节转速范围内应能正常启动和运转。
6.5 风量
按7.6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风量实测值不应低于额定值及名义值的95%。
6.6 输入功率
按7.7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输入功率实测值不应大于额定值及名义值的110%。
6.7 供冷量和供热量
按7.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供冷量和供热量的实测值不应低于额定值及名义值的95%。
6.8 水阻
按7.9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实测水阻不应大于额定值及名义值的110%。
6.9 噪声
按7.1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实测声压级噪声不应大于额定值,且不应大于名义值+1dB(A)。
6.10 凝露
按7.11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表面应无凝露外滴。
6.11 凝结水
按7.1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不应有凝结水外溢或吹出。
6.12 供冷能效系数(FCEER)
按7.1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计算得到的机组FCEER不应小于表5、表6、表10、表11、表13、表14所规定的能效限值及名义值的95%。
6.13 供暖能效系数(FCCOP)
按7.1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计算得到的机组FCCOP不应小于表5、表6、表10、表11、表13、表14所规定的能效限值及名义值的95%。
6.14 绝缘电阻
按7.1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其冷、热态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MΩ。
6.15 电气强度
按7.16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电气强度应无击穿或闪络。
6.16 电机绕组温升
按7.17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电机绕组温升应符合GB/T 5171.1-2014中表1的规定。
6.17 泄漏电流
按7.1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外露金属部分和电源线间的泄露电流值不应大于1.5mA。
6.18 接地电阻
按7.19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外露金属部分与接地端之间的电阻值不应大于0.1Ω。
6.19 湿热特性
按7.2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湿热特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组带电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MΩ;
b)施加1250V电压1min,机组应无击穿或闪络。
7 试验方法
7.1 试验条件
7.1.1 机组应按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试验。
7.1.2 通用机组额定风量和输入功率的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15的要求;其额定供冷量、供热量的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16的要求;其他性能的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17的要求。
7.1.3 干式机组额定风量和输入功率的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15的要求;其额定供冷量、供热量的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18的要求;其他性能的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19的要求。
7.1.4 单供暖机组额定风量和输入功率的试验工况参数中的出口静压应按0Pa设定,其他参数应满足表15的要求;其额定供热量和噪声试验工况参数应满足表20的要求。
7.1.5 试验用测量仪表应有计量检定有效期内的合格证,其准确度应符合表21的规定。
7.1.6 试验读数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的规定。
7.1.7 机组试验时的安装应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a)被试机组出口断面尺寸应与其相连接的试验管段的断面尺寸相同;
b)暗装机组试验时不应带空气进出口格栅、空气过滤器(网)等部件,且测量时机组出口静压应为额定静压;其他被试机组若带有空气进出口格栅、空气过滤器(网)等部件,试验时应安装完备;
c)若被试机组带有旁通阀门,试验时应关闭。
7.2 外观
应用目测法进行检查。
7.3 耐压性
机组盘管应采用气压浸水方法进行耐压性试验。试验时,保压不应少于5min,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
7.4 密封性
机组盘管应采用气压浸水方法进行密封性试验。试验时,保压不应少于1min,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
7.5 启动和运转
7.5.1 型式检验时,机组在额定电压90%条件下启动,稳定运转10min,而后切断电源,停止运转。风机各挡转速条件下反复进行此试验不应少于3次,检查零部件,应无松动、杂音和发热等异常现象。
7.5.2 出厂检验时,机组应在额定电压90%、风机各挡转速条件下启动1次,检查零部件,应无松动、杂音和发热等异常现象。
7.6 风量
在表15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A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机组的风量。
7.7 输入功率
在表15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A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机组的输入功率。
7.8 供冷量和供热量
在表16、表18、表20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B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并计算机组的供冷量和供热量。
7.9 水阻
按附录B规定的试验装置测量盘管进出口水压降,即为水阻值。试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水温为7℃~12℃,调整水流量为额定供冷工况水流量;
b)热水盘管水温为40℃~60℃,调整水流量为额定供暖工况水流量。
7.10 噪声
在表17、表19、表20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C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机组噪声。
7.11 凝露
在表17、表19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B规定的试验装置进行试验。试验时,机组应在低挡转速下运行,待工况稳定后,应再连续运行4h。若机组带可调节导风条,应将其固定到厂家规定的开机默认位置;若厂家没有规定该位置或只能手动调节,导风条应调节到最大开度。
7.12 凝结水
在表17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B规定的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机组应在高挡转速下运行,待工况稳定后,应再连续运行4h。
7.13 供冷能效系数(FCEER)
在表16、表18、表20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B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试验装置,测得输入功率、水阻、水流量和供冷量后,按式(1)和式(2)计算得到机组供冷能效系数(FCEER):
7.14 供暖能效系数(FCCOP)
在表16、表18、表20规定的试验工况下,按附录B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得输入功率、水阻、水流量和供热量后,按式(3)和式(4)计算得到机组供暖能效系数(FCCOP):
7.15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常温、常湿条件下,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机组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冷态);
b)在表17规定的凝结水试验工况下,连续运行4h后,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机组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热态)。
7.16 电气强度
电气强度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机组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施加额定频率1500V的交流电压,开始施加电压不应大于规定值的一半,然后快速升为全值,持续时间应为1min;
b)大批量生产时,可为1800V交流电压及持续时间1s来代替。
7.17 电机绕组温升
在表17、表19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下,按GB/T 5171.1-2014规定的电阻法进行测量,分别在试验前和连续运行4h后测量电机绕组电阻和温度。电机绕组温升应按式(5)进行计算:
7.18 泄漏电流
7.18.1 型式试验时:
a)对于通用机组,在表17规定的凝结水试验工况下,连续运行4h后,通电不运行,施加110%额定电压,测量机组外露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之间的泄漏电流;
b)对于干式机组,在表18规定的供冷试验工况下,连续运行4h后,通电不运行,施加110%额定电压,测量机组外露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之间的泄漏电流;
c)对于单供暖机组,在表20规定的供暖试验工况下,连续运行4h后,通电不运行,施加110%额定电压,测量机组外露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之间的泄漏电流。
7.18.2 出厂检验时,通电不运行,施加110%额定电压,测量机组外露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之间的泄漏电流。
7.19 接地电阻
应用接地电阻仪测量机组外壳与接地端子之间的电阻。
7.20 湿热特性
应按GB/T 2423.3规定的试验条件,连续运行48h后进行测量。
8 检验规则
8.1 检验分类
机组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8.2 出厂检验
8.2.1 每台机组需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应按表23规定的项目进行。
8.2.2 对于成批生产的机组,应进行例行抽样检验,抽样时间应均衡分布在1年中。
8.2.3 抽样数量和判定应满足表24的要求。
8.3 型式检验
8.3.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鉴定时;
b)定型产品的结构、制造工艺、材料等更改对产品性能有影响时;
c)转厂生产时;
d)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8.3.2 型式检验应按表23规定的项目进行。
8.3.3 型式检验的数量:
a)机组具有相同的结构、零部件布置和电机转速的机种,可用一台代表性样机进行试验,获得这一机种的额定性能;
b)各型号之间,在盘管形式、风机和电机转速或零部件布置结构等不同时,应分别进行试验。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整体要求
机组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应满足GB/T 191的相关要求。
9.2 标志
9.2.1 每台机组上应有耐久性铭牌,并应固定在明显部位。
9.2.2 铭牌上应清晰标出以下内容:
a)名称和型号;
b)主要技术参数(风量、出口静压、供冷量、供水温度为60℃和/或45℃的供热量、输入功率、电压、频率、水阻、声压级噪声、FCEER、FCCOP等);
c)机组重量;
d)生产编号;
e)生产日期;
f)制造厂名。
9.2.3 机组上应有旋转方向标志、电气接地标志,并附有电气线路图。
9.3 包装
9.3.1 机组包装前应进行清洁干燥处理。
9.3.2 机组包装应有防潮、防尘及防震措施。
9.3.3 机组包装箱内应随带以下技术文件:
a)产品合格证的内容应至少包括:检验结论、检验员签字或印章、检验日期。
b)产品说明书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产品型号和名称、适用范围、执行标准、产品的外形尺寸图、接线图、安装说明和要求、使用说明、维修和保养注意事项。
c)装箱单应列出所有附件。
9.4 运输和贮存
9.4.1 装箱后的机组在运输过程中,不应碰撞、倾倒、压坏和受雨雪淋袭。
9.4.2 机组应存放在清洁、干燥、防火和通风良好的场所,周围应无腐蚀性气体。
9.5 产品样本的基本内容
产品样本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型号规格、工作原理、特点及用途等;
b)主要技术参数:各挡风量下输入功率和噪声值,标准规定试验工况下的供冷量(包含显冷量、全冷量)和供热量选用表、其他试验工况下的供冷量(包含显冷量、全冷量)和供热量(至少包含供水温度分别为60℃、45℃、40℃,温差为15℃的供热量)选用表,水量与水阻性能表或曲线,风量和静压关系表或曲线(高静压机组),重量等;
c)产品结构尺寸图。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风机盘管机组风量试验方法
A.1 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机组风量、出口静压和输入功率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A.2 试验装置
A.2.1 风量测量装置由静压室、流量喷嘴、穿孔板、排气室(包括风机)等部件组成,示意图见图A.1。
A.2.2 风量测量装置中流量喷嘴示意图见图A.2,并应符合JG/T 21-1999中附录A的要求:
a)喷嘴喉部速度应为15m/s~35m/s;
b)多个喷嘴应按图A.1所示方式布置,即两个喷嘴之间中心距离不应小于3倍最大喷嘴喉部直径(Dmax),喷嘴距箱体距离不应小于1.5倍最大喷嘴喉部直径(Dmax);
c)喷嘴加工应按图A.2的要求进行,喷嘴的出口边缘应呈直角,不应有毛刺、凹痕或圆角。
A.2.3 穿孔板的穿孔率应为40%。
A.2.4 被试机组安装示意图见图A.3。卧式、立式机组应按图A.3a)方式安装;卡式机组应按图A.3b)方式安装;壁挂式机组应按图A.3c)方式安装。连接风管高度不应小于机组出风口高度的4倍。
A.3 试验条件
A.3.1 试验应按表15规定的试验工况、表21规定的测量仪表准确度进行。
A.3.2 试验机组应为安装完好的产品。
A.4 试验方法
A.4.1 试验要求
A.4.1.1 机组应在高、中、低三挡风量和规定的出口静压下测量风量、输入功率、出口静压、温度、大气压力。
A.4.1.2 永磁同步电机机组应在风量比为1:0.75:0.5条件下进行风量测试。
A.4.1.3 高静压机组应进行风量和出口静压关系的测量,中、低挡风量时的出口静压值应按式(A.1)和式(A.2)进行计算:
式中:
PH、PM、PL——分别为高、中、低三挡的出口静压,单位为帕(Pa);
LH、LM、LL——分别为高、中、低三挡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A.4.2 出口静压测量
A.4.2.1 在机组出口静压测量截面上将静压孔的取压口连接成静压环,将压力计一端与该环连接,另一端和周围大气相通,压力计的读数为机组出口静压。
A.4.2.2 管壁上静压孔直径应为1mm~3mm,孔边应呈直角、无毛刺,取压接口管的内径不应小于两倍静压孔直径。
A.5 风量计算
A.5.1 单个喷嘴的风量应按式(A.3)计算:
式中:
Ln——流经每个喷嘴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C——喷嘴流量系数,见表A.1;喷嘴喉部直径大于或等于125mm时,可设定C=0.99;
An——喷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ΔP——喷嘴前后的静压差或喷嘴喉部的动压,单位为帕(Pa);
ρn——喷嘴处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Pt——在喷嘴进口处空气的全压,单位为帕(Pa);
B——大气压力,单位为帕(Pa);
T——机组出口空气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A.5.2 若采用多个喷嘴测量,机组的试验风量应等于各单个喷嘴测量的风量总和。
A.5.3 试验结果应按式(A.4)换算为标准空气状态下的风量:
式中:
LS——标准空气状态下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L——试验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ρn——喷嘴处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风机盘管机组供冷量和供热量试验方法
B.1 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机组供冷量和供热量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B.2 试验装置
B.2.1 装置组成
机组供冷量和供热量应采用图B.1、图B.2和图B.3所示试验装置之一进行测量。试验装置由空气预处理设备、风路系统、水路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组成。整个试验装置应保温。
B.2.2 空气预处理设备
B.2.2.1 空气预处理设备包括加热器、加湿器、冷却器及制冷设备等。
B.2.2.2 空气预处理设备应有足够的容量,应能满足被试机组入口空气状态参数的要求。
B.2.3 风路系统
B.2.3.1 风路系统由测试段、静压室、空气混合室、空气流量测量装置、静压环和空气取样装置等组成。
B.2.3.2 测试段截面尺寸应与被试机组出口尺寸相同。
B.2.3.3 风路系统应满足以下要:
a)便于调节机组测量所需的风量,并能满足机组出口所要求的静压值;
b)保证空气取样处的温度、湿度、速度分布均匀;
c)机组出口至流量喷嘴段之间的漏风量应小于被试机组风量的1%;
d)测试段和静压室至排气室之间应隔热,其漏热量应小于被试机组换热量的2%。
B.2.3.4 空气取样装置和该装置前的混合器示意图分别见图B.4、图B.5,并应符合JG/T 21-1999中附录B的相关规定。
B.2.4 水路系统
B.2.4.1 水路系统包括空气预处理设备水路系统和被试机组水路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a)空气预处理设备水路系统应包括冷、热水输送和水量、水温的控制调节处理功能;
b)被试机组水路系统应包括水温、水阻测量装置、水量测量、水箱和水泵、量筒(应能贮存至少2min的水量)、称重设备和调节阀等,水管应进行保温;
c)水温测量装置示意图见图B.6;
d)水阻测量装置示意图见图B.7。
B.2.4.2 水路系统测量时应便于水量的调节,并确保测量时水量稳定;同时应确保测量时达到所规定的水温。
B.3 试验方法
B.3.1 按表16、表18、表20规定的试验工况和图B.1~图B.3所示装置之一进行湿工况风量、供冷量和供热量的测量。
B.3.2 湿球温度测量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流经湿球温度计的空气速度应为3.5m/s~10m/s,最佳速度为5m/s;
b)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应洁净,用蒸馏水使其保持润湿,并应与温度计紧密贴住,不应有气泡;
c)湿球温度计应安装在干球温度计的下游。
B.3.3 测量步骤如下:
a)在试验系统和工况达到稳定30min后,进行测量记录。
b)连续测量30min,按相等时间间隔(5min或10min)记录空气和水的各项参数,应至少记录4次数值。测量期间允许对试验工况参数坐微量调节。
c)取每次记录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进行计算。
d)分别计算风侧和水侧的供冷量或供热量,两侧热平衡偏差应在5%以内。取两侧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机组的供冷量或供热量。
B.3.4 试验应记录的数据见表B.1。
B.4 测量结果计算
B.4.1 风量计算
风量应按式(B.1)进行计算:
式中:
L——试验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C——喷嘴流量系数,见表A.1;
An——喷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ΔP——喷嘴前后静压差或喷嘴喉部处的动压,单位为帕(Pa);
ρ——湿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B——大气压力,单位为帕(Pa);
Pt——在喷嘴进口处空气的全压,单位为帕(Pa);
d——喷嘴处湿空气的含湿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干空气(kg/kg干空气);
T——机组出口空气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B.4.2 供冷量计算
供冷量计算如下:
a)风侧供冷量和风侧显热供冷量应分别按式(B.2)和式(B.3)进行计算:
式中:
Qa——风侧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L——试验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ρ——湿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I1 、I2——被试机组进、出口空气焓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干空气(kJ/kg干空气);
d——喷嘴处湿空气的含湿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干空气(kg/kg干空气);
QSC——风侧显热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Cpa——空气比定压热容,取为1.005kJ/(kg·℃);
ta1、ta2——被试机组进、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水侧供冷量应按式(B.4)进行计算:
式中:
QW——水侧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G——供水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CpW——水的比定压热容,取为4.18kJ/(kg·℃);
tW1、tW2——被试机组进、出口水温,单位为摄氏度(℃);
N——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
c)实测供冷量应按式(B.5)进行计算:
式中:
QL——被试机组实测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Qa——风侧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QW——水侧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d)两侧供冷量平衡误差应按式(B.6)进行计算:
式中:
Qa——风侧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QW——水侧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QL——被试机组实测供冷量,单位为千瓦(kW)。
B.4.3 供热量计算
供热量计算如下:
a)风侧供热量应按式(B.7)进行计算:
式中:
Qah——风侧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L——试验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ρ——湿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Cpa——空气比定压热容,取为1.005kJ/(kg·℃);
ta1、ta2——被试机组进、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水侧供热量应按式(B.8)进行计算:
式中:
QWh——水侧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G——供水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CpW——水的比定压热容,取为4.18kJ/(kg·℃);
tW1、tW2——被试机组进、出口水温,单位为摄氏度(℃);
N——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
c)实测供热量应按式(B.9)进行计算:
式中:
Qh——被试机组实测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ah——风侧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Wh——水侧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d)两侧供热量平衡误差应按式(B.10)进行计算:
式中:
Qah——风侧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Wh——水侧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h——被试机组实测供热量,单位为千瓦(kW)。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风机盘管机组噪声试验方法
C.1 噪声测量室要求
C.1.1 噪声测量室应为消声室或半消声室,半消声室地面应为反射面,噪声测量应符合GB/T 9068的相关规定。
C.1.2 测量室的声学环境应满足表C.1的要求。
C.2 噪声测量条件
C.2.1 被试机组电源输入应为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并可进行高、中、低三挡风量运行。
C.2.2 被试机组出口静压值应与风量测量时一致。
C.2.3 在半消声室内测量时,测点距反射面应大于1m。
C.2.4 被测风机盘管机组与背景噪声之差应大于10dB(A)。
C.3 噪声测量
C.3.1 出口静压为0Pa的立式、卧式、卡式和壁挂式机组应分别按图C.1 a)~b)的要求进行测量。
C.3.2 出口静压不大于12Pa的机组应按图C.2的要求进行测量,低静压机组可只测出风口噪声。测量时,在机组回风口连接长度为1m且内壁光滑的风管,风管材质应为20mm厚挤塑聚苯板,密度不应小于32kg/m3。在风管端部应设置阻尼网调节机组静压。高挡风量出口静压取额定出口静压,中、低挡风量出口静压值应按式(A.1)确定。
C.3.3 出口静压大于12Pa的机组应按图C.3的要求测量,高静压机组应测试机外噪声。测量时,在机组回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连接长度为2m且内壁光滑的风管,风管材质应为20mm厚挤塑聚苯板,密度不应小于32kg/m3。风管进、出风口不应朝向半消声室反射面,距噪声测点位置不应小于2m。在回风口风管端部应设置阻尼网,调节机组静压。高挡风量出口静压取额定出口静压,中、低挡风量出口静压值应按式(A.1)确定。
C.3.4 应使用声级计测出机组高、中、低三挡风量时的声压级dB(A)。
买任何东西都要事先做好功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特别是买大件的家电产品,不能马虎大意。比如中央空调!现在,越来越多的业主选择家用多联机中央空调可充分利用室内吊顶空间,进行隐藏式安装,与室内装修融为一体,让室内装修更为美观,节省传统空调室内机所占用的空间,让家具摆放和室内装饰更为随性,更多选择。那么家用中央空调怎么选?一款合格的中央空调应具备那些特点呢?
高效节能
绿色环保
运行噪音低
安装方便
智能控制
没错,一款优质的家用中央空调这些特点是必须具备的!
而德国博世家用中央空调兼具以上所有特点,德国博世(BOSCH)中央空调如此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和认可,相比于传统的分体式空调,它具备了那些方面的优势呢?
创新高效、节能先锋—变频转子压缩机
è独有的框架结构:无需要任何附加的机械装置,利用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和框架的可移动特性能实现了压缩腔体的自我调节,将泄漏降至最低,维持压缩机能力输出,并有效的防止液击。
精益求精、品质至上—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
安全/性能检测100%在线检测;四组室外机监测站,根据扫码器录入并储存参数(电压、电流、功率、进/出口温度、进/出管压力),显示出检测结果。性能测试系统模拟用户真实使用的带载荷测试,可以更准确直观反映外机实际运转工况。系统可通过热电偶模拟极端环境工况。
高效节能,省电高达82%
多种名优零部件与先进的全直流变频技术完美配合,创造出IPLV(C)高达6.55的超节能效果,相比普通空调省电82%。
精确冷媒控制技术,实现按需输出
博世家庭中央空调采用名优电子膨胀阀节流装置,精确的控制冷媒流量,按需分配,保证空调系统一直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令空调更加节能。
高效节能电机,运转效率大幅提升
博世家庭中央空调采用高效节能电机,通过电机线圈优化设计,有效降低电磁能、热能和机械能的损耗,使其发热量减小,提升运转效率,并大幅延长使用寿命。
控制多样,宜人舒适轻松掌握
采用独立控制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方式,配以多种外观的线控器及遥控器,满足不同客户及不同空间的对中央空调的控制需求。
灵活设计,安装便捷
室外机采用侧出风结构设计,加上长配管、高落差的内外机连接优化技术,轻松应对各种家装和商用空间需求,安装更加灵活。
多种记性选择,轻松应对各种安装环境
多种室内机产品可选,可根据您的需求灵活搭配,为您打造个性化的家居空间,同时达到最理想的空调效果。
制冷模式:在炎热的夏天,当温度甚至上升到43°C, MDCI系列确保稳定运行。
博世家用中央空调 :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工业品质,美观大方舒适度高,操作简单维护少,制冷迅速噪音小,送风量大无死角,运行成本低,温控精度高,温度舒适感冒少。下附两张博世中央空调安装现场图片,或许还有我们没有关注到的热点,请不要吝啬笔墨和时间,“写评论”告诉我们您得到了哪些收获,说不定还有神秘大礼送上哦~
宝马三系突发性空调不制冷居然是小水泵导致的。
佛山研驱车业。
宝马3系突发性的空调不制冷而且伴随着发动机抖动,但是还有没有水温高的报警。故障原因就是我手里面的电子水泵坏了。
这款B48发动机除了进气是采用的水冷系统之外,它的空调系统也是用水冷系统的,所以这个电子水泵坏了之后,它的水冷系统停止了工作就会导致空调压力过高,发动机也会带着抖动。B48TU的车主就没有这个担忧的了。因为我们采用的是风冷系统,这个电子水泵是由博士代工。我们选用博士价格要比原厂的便宜一半。选用博士是OK没问题的。
电机部分其实没有问题的,主要问题就发生在这里。扇叶部分这里进了水然后生锈了,所以就卡死了,但是它的这个设计你拆开的话也就废掉了。开宝马的小伙伴还有什么维修保养以及升级的问题,我们可以评论区讨论。
维修师傅服务态度很好,快速的解决了问题,维修速度很快很专业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师傅上门来给我检查了,告诉我了是什么原因,什么问题,然后我就让他修了,修理的很好,价格收费什么的也很合理
师傅服务态度很好,按约定好的时间很准时到了,维修很专业,一会儿功夫就给修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正常运作了
师父上门维修特别快,很仔细很认真,工作态度端正,而且其他问题也能帮忙处理没有收其他费用很满意
预约了师傅马上来上门来了,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师傅态度做事不错
有专业的技术的人员,都拥有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好,态度满意,价格合理
收费合理,师傅上门准时。态度挺好
找了师傅上门,检查后说是线路故障了,换了一下,半个小时就修好了,很专业
下单后师傅很快就联系我了,跟师傅电话聊好价格就上门了,换了显示面板、目前没有再继续乱响。
已修好,师傅服务周到,态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