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4-08-23 16:57:10•浏览次数:203
有一部作品,罗曼·罗兰评价其保存了作曲家“一生中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而柏辽兹则形容“他的旋律是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
听上去,这曲子一定出自一位舒曼式的典型浪漫主义作曲家手下。但说来神奇,他们说的是贝多芬。
这部作品在贝多芬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分量并非前排,但却实实在在的是一个特别者。
毕竟对于这位一生饱经风霜与考验、性格倔强却命途多舛的传奇作曲家来说,你难得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听到似乎完全放下紧张感的温和甜美、天真烂漫,哪怕只有小小的一个乐章段落。
或许,有些人已经猜到了
这首显得十分特别的曲子
就是他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从后世的反响来看,《第四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不那么耀眼的一部,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
这部交响曲完成于1806年9月到10月之间。这之于贝多芬是一段什么样的日子呢?若去追溯音乐史,你会发现1806年贝多芬的创作简直爆炸性地多产——八部主要作品几乎在同时开展形成:
《“热情”奏鸣曲》、三首划时代的《“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春天”,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这一年内完成。
Beethoven at his pianoCarl Schloesser
在着手写作第五交响曲“命运”期间,贝多芬认识了自己的崇拜者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并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部交响曲。
贝多芬接受了这个委约,中断了已创作了一个乐章的“命运”交响曲,着手创作起了《第四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也是几乎一气呵成在两个月之内便完成了(这部交响曲也因此插队到了《“命运”交响曲》之前,顶替了它原本第四部作品的位置)。
如我们所熟悉的那样,一位创作者的创作力爆发,一定伴随着生活中一些能够带来触动的事件。1806年,无论是世界的变化、工作中的变故还是私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显得非常丰富饱满,也许这些激发了贝多芬本就不平坦人生中的创作爆发期。
“三皇会战”经典战役。战役中拿破仑以弱胜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茜茜公主老公)共同率领的“俄奥联军”失败而告终。战后,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由弗朗西斯二世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终结。(图自网络)
这一年,社会动荡、拿破仑战争、"科西嘉暴乱"、已历经逾84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亦被瓦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也在动荡:
心爱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成为“问题子女”,贝多芬不得已要亲手对其进行几次“手术”——删节和重新改写。同时还有对排练准备不足以及几次演出所遇不顺的紧张心情,最终导致和剧院经理闹翻,甚至愤怒地索回总谱。
9、10月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期间,耿直的他由于不愿为一位法国将军和其他几位法国军官演奏,与亲王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甚至粗鲁的争吵"。
有意思的是,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起来就晕头转向的苦恼,却一如往常地充分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才思。
歌剧《费德里奥》(图自网络)
但激发他灵感的却不止这些。
没错,可能你也发现了,到现在为止,以上所有这些事件似乎都和“最明朗的日子”毫无瓜葛。
那么到底“明朗”在哪呢?“明朗”就明朗在,此时他与匈牙利贵族友人布朗斯威克家的特雷泽小姐相爱了。
传说贝多芬的一生中追求过的女子很多,其中有贵族小姐,有自己的学生,也有女作家,也包括这位特雷泽小姐的姐姐朱丽叶和妹妹约瑟芬。他对于情感的态度总是很执着的。
德国波恩贝多芬雕像Stephanie Berghaeuser
贝多芬一生的感情生活非常漂泊,没有一段能够修成正果。而在这所有的感情中,最接近成功的,就是与特雷泽小姐的这四年。
虽然未能结果,但两人甚至曾有婚约,这也是他一生中感情生活最为稳定、浪漫、温馨的时光。此时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涨、才思敏捷,状态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所以说这部《第四交响曲》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铭记,乐曲旋律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
特雷泽小姐画像(图自网络)
特雷泽小姐曾在日后的回忆中说起贝多芬的创作状态:
“在一个星期天的夜晚,在月光下,贝多芬坐在钢琴旁,开始是他的双手很平坦的在键盘上随意闲弹,弗朗索瓦(指她的哥哥)和我都熟悉他的这种举止,这通常是他创作前的准备。
然后他在低音部敲了几个和弦,接着缓慢的、以一种庄严的神秘表情弹起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支歌‘如果你想把心交给我,首先要悄悄的进行,我们共同的心愿是谁也不知道的。’我的母亲和神甫都已瞌睡,我的哥哥严肃的凝视着前方,而我则全然被他的歌和眼神所深深感动了,我感觉到一种多么丰满的生活。”
毋庸置疑,这段日子对于贝多芬来说是幸福的,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1807年写给特雷泽哥哥的《“热情”奏鸣曲》,1809年写给特雷泽的《奏鸣曲》78号,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春天”,以及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都是在此时写就。
“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7年3月,《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首演于弗朗茨·约瑟夫·洛科维茨亲王家举办的一场私人音乐会上,由克莱门特指挥,同时也首演了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第一场公众首演则于1808年4月13日在维也纳举行,由贝多芬亲自指挥。
对《第四交响曲》的首次演出,评论界认为它粗糙而恣意妄为,过于琐碎,缺乏“高贵的质朴”。而后,评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则认为这首作品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犹如希腊风格般纤细、精巧的作品。”
后世认为,《第四交响曲》以其优雅、活泼、轻松的气质引人注目,其中充满了犹如神助的、微妙的力量平衡。这种气质也在后来舒曼的器乐作品风格中变得司空见惯。
而《第四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乐章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形式路径,此后贝多芬在许多创作生涯中期的作品中都沿用了这一思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孙永杰
日前,在接受外媒VentureBeat采访时,微软Cortana企业副总裁安德鲁•舒曼(Andrew Shuman)确认,iOS和Android端的Cortana应用将会退出美国之外的所有国际市场。
而微软此前曾宣布,该应用仅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德国,印度,墨西哥,西班牙和英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停止支持。此消息一出,立刻在业内引起了有关微软在智能语音市场竞争中是否“失利”的争议。事实究竟如何?
说到“失利”,我们不妨先看下微软Cortana发布的初衷。
2014 年 4 月,Cortana 在 Build 大会上正式推出。微软曾表示,Cortana是革新 Windows 未来操作系统之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当时分管 Cortana 和 Bing 等业务的微软执行副总裁陆奇也对 Cortana 寄予了厚望,希望它在接下来两三年内,尽可能地接触到全球 25 亿智能设备用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微软的Cortana最初希望集成在Windows Phone手机中,可以通过语音命令实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做笔记、识别音乐等操作。联想到此前一年,微软刚刚以72亿美元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此时发布Cortana,既可以借此提升智能手机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又达到推广Cortana的目的。
这里先不说智能手机是否是语音最合适的应用载体,单就智能手机这个载体本身,彼时的微软即便是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当时的市场份额也远远落后于同样具备语音助手的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
更为关键的是,此后Windows Phone的市场份额一直处在下滑之中,截止到2016年的第四季度,其在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仅为0.3%。
我们之所以将节点设置在2016年,是此时微软似乎已经意识到Windows Phone大势将去,并在之后的2017年发布了首款搭载Cortana的智能音箱Invoke,此时距离亚马逊搭载Alex语音助手智能音箱Echo系列的上市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的时间。
大约4年半之后,已经离开微软的陆奇就Cortana再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称当时亚马逊在技术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从技术角度来看,谷歌和微软遥遥领先于亚马逊。
然而看看当前的人工智能竞赛,亚马逊Alexa生态系统远远领先于其他美国公司,原因是他们找到了正确的使用场景,推出了正确的设备。陆奇还认为,微软和谷歌犯了同样的错误,即专注于手机和PC端的语音助手,而不是开发专门的新设备。
我们不知道这算不算微软的“后知后觉”。但从当时亚马逊尚未推出搭载Alex语音助手的Echo系列智能音箱来看,微软期待智能手机作为Cortana的平台确实存在判断上的失误。
据SUMO Heavy新近发布的一份新调查报告显示,智能手机上语音助手使用率低于之前的预期。
SUMO Heavy对超过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近一半(46%)的受访者从不使用语音助手,另一组(19%)受访者表示,很少使用语音助手,这两个群体共占65%的调查受众,而2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或者是每月都在使用语音助手,他们是活跃的用户群。
注意,这是在亚马逊发布智能音箱Echo系列5年,已经在市场中大力普及了语音助手之后的调查结果,那么在5年前,基于语音助手的技术及人们的认知,将智能手机作为推广语音助手平台的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微软当时在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还远低于苹果和谷歌。
难道微软会对此视而不见吗?剩下惟一的解释是微软在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高估了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其实就在微软的Cortana压错宝之时,其仍有机会。因为在微软发布Cortana仅7个月之后,没有手机平台作为支撑的亚马逊,发布了Echo 系列智能音箱,并于2015年6月正式发售。
而据CIRP数据显示,仅在发售的2015年当年,Echo的出货量就达到了250万台;2016年销量再次翻倍,全年销量激增到520万台。
同样是在2016年,谷歌选择跟进,发布了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那么当亚马逊Echo销量激增和谷歌跟进之时,微软非但没有及时跟进,在纳德拉放弃Windows为先的策略之下,在2015 年 12 月,让Cortana 以独立 App 的方式登陆 iOS 和 Android 端。尽管微软CEO纳德拉对此的解释Cortana 的定位是“全球首款跨平台智能个人助理”,因此要把它带到尽可能多的平台。
至此,虽然纳德拉对于Cortana定位的理想很丰满,但却忽略了简单的事实—同行是冤家。
首先iOS 和 Android 端的苹果和谷歌都有自己预装的语音助手,而且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最大的谷歌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的技术要领先于当时的Cortana,那么对于用户而言,有何充分的理由去下载和使用Cortana?
其次如前述,语音助手在智能手机端的使用率并不高,这种现实无疑又会大大稀释用户在iOS 和 Android端使用Cortana的动力。
事实胜于雄辩。在登录登陆 iOS 和 Android 端3年之后的2018年,据Loup Ventures对于2018年美国智能手机市场搭载语音助手的统计显示,Cortana仅占有4%的市场份额,远远低于苹果Siri和Google Assistant的44%及30%的市占率,甚至还不及Alex的17%。
由此看,我们只能说当时微软依然将Cortana的希望寄托在智能手机端,而且还奇怪地“托付”给了对手,更似是一种投机的策略。而正是这种投机策略,让微软不仅失去了利用对手平台推广Cortana、漠视亚马逊Echo成功及谷歌的跟进的同时,又错失了一次绝佳的纠错机会。
正是由于入驻iOS 和 Android端推广Cortana的效果不佳,同时看到亚马逊和谷歌利用智能音箱助其语音助手生态的繁荣,微软终于在2017年底发布了搭载Cortana的智能音箱Invoke。
对此,当时业内有评论认为,微软终于后知后觉了。但我们认为并非如此。
首先从智能音箱市场看,截至到2017年,据eMarketer的统计,亚马逊的Echo当时在美国智能音箱市场的份额高达70.6%,而谷歌的智能音箱Google Home占据了23.8%的市场份额,如此巨大的领先优势,此时微软进入智能音箱市场,除了以价格作为撬动的杠杆,似乎没有更有力的手段,但问题恰恰出在了定价上。
其199.95 美元的定价远远高于已经在智能音箱市场立足和领先的亚马逊和谷歌。仅以2017 年末的促销季为例,当时,在智能音箱市场占据优势的亚马逊和 Google 依然还在以49 美元的低价系列音箱抢夺市场,其中,Echo Dot 和 Google Home Mini 甚至会低到 29美元。
除了价格外,在智能音箱的种类上,微软与亚马逊和谷歌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仅以亚马逊的Echo为例,在2017年,亚马逊Echo系列的产品种类就高达7种,到了2019年,仅一次就发布了15款Echo系列产品。
加之亚马逊和谷歌先于微软进入智能音箱市场,其生态早已拉开了和微软的距离。其中亚马逊在仅截至到2017年第二季度,其基于Alex的应用数量(技能)就已经达到了1.5万种左右,相比之下,这三年来,由于缺乏硬件平台的支持(包括登录iOS 和 Android端),基于微软Cortana的应用数量仅有区区65种。
如果说上述是微软主要在产品端“后知未后觉”的化,那么同年宣布与亚马逊Alex的合作,即Alexa与Cortana整合语音产品。通俗地讲,就是两家的数字助手将可以互相“召唤”,提供各自不具备的功能则是战略上的“后知未后觉”。
尽管业内当时有评论认为,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互补(Cortana多定位在办公,Alexa多面向娱乐),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核心功能仍无法顺利调用。
据外媒的测试显示,每次要求 Alexa 打开 Cortana 或 Cortana 打开 Alexa 时,大约 30 秒后语言技巧就变得非常复杂;这两个助手的关键功能目前都不见了。例如,集成的虚拟助手现在不播放任何音乐或广播;Cortana 在 Echo 可以阅读Google日历和微软电子邮件,但不能阅读Google G Suite邮件;在 Invoke 音箱上,用户无法打断 Alexa,必须把整个信息听完等。
实际上这里,微软又重复此前入驻iOS和Android平台的投机错误。更矛盾的是,既然已经决定和亚马逊合作,为何还要推出Invoke 音箱呢?
这不是明显的是和亚马逊抢市场吗?此种情形下的合作,双方均有投机的成分,只不过,微软投机的成分更多。只是彼时的微软忘记了此前Cortana入驻iOS和Android平台后的结果。
与入驻iOS和Android平台类似,在与亚马逊的合作中,微软的Invoke也并未由此产生多大起色。
据Loup Ventures的统计,截至到今年1月,亚马逊的Echo系列依然以61.1%的市场份额高居美国智能音箱市场榜首,谷歌以23.8%位居第二,相比之下,微软的Invoke只归类于其他,甚至还不如价格高高在上的苹果Homepod。
而从未来看,同样是来自Loup Ventures的统计,即便是到了2025年,微软在全球(注意不仅是美国)智能音箱领域也只是归类在其他,这意味着,其在全球智能音箱的市场份额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微软自己也没有看好Invoke的销量。根据微软的调查显示,今年只有5%的智能音箱买家计划获得哈曼卡顿智能音箱Invoke,这个比例大大低于亚马逊和谷歌的智能音箱产品。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微软的Cortana在智能音箱这个目前为止最适合语音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上已经基本无望,而随着现在又全面退出iOS和Android端,其在智能手机上的推广也以失利而告吹。
唯一剩下的就是PC端,也是目前不少媒体认为微软Cortana的优势和希望。尤其是针对此次退出iOS和Android端,聚焦PC端的商用领域(例如与Office365的高度集成)。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微软发布的一项研究,声称Cortana的使用量仅略低于Alexa,后者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数字助理代名词。这些数据基于5000名美国受访者的在线调查得出,声称有19%的人使用Cortana,25%的人使用Alexa,36%的人使用Siri,还要36%的人使用Google助手智能助理。后两者份额庞大得益于在智能手机上的存在,而Cortana存在于大多数的Windows 10 PC上,而Alexa是最受欢迎的智能音箱设备。
此外,微软称,目前大约有1.48亿人每月使用Cortana,由此看,如果算上PC端的化,似乎微软Cortana的表现真的没有那么不堪,至少和在智能音箱和智能手机相比。
但PC端用户使用Cortana的方式是许多人通过Cortana搜索框提取存储在Outlook电邮、通讯录、日历应用、网络中的数据,而不是使用其语音识别功能。也就是说,Cortana 的活跃用户大部分不仅是 Windows PC 系统上的,而且很多是搜索的场景(注意是通过Cortana的文本输入框而不是语音)。
那么问题显而易见,虽然有不少的用户在使用Cortana,与其说是在使用语音,不如说使用文字搜索更为恰当。
而微软当初之所以要在Cortana中设置搜索框,也是为了语音不便于识别时,让用户选择搜索框输入文字来进行操作,而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Cortana的技术水平(主要指语音识别能力)。
提及技术水平,对于语音助手,Alexa资深首席科学家尼克•斯特罗姆(Nikko Strom)曾表示,根据产品设计,你使用得越多,Alexa就越聪明。
这意味着对于语音助手而言,只有用户频繁地使用,其识别率才会不断提升,而鉴于微软自Cortana发布之后,不管是入驻iOS和Android端和亚马逊的合作,还是发布Invoke均未能实现Cortana的大规模应用,其技术水平实际上已经从此前的领先开始落后对手。
根据Stone Temple的数据显示,2017年,微软Cortana针对5000个语音的正确识别率为82%,排名仅次于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碾压苹果的Siri和亚马逊的Alex。
但到了2018年,据Loup Ventures的统计显示,在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方面,Google Assistant 的表现仍然是最好的,它正确理解了所有的问题,回答准确率也达到了 87.9%。
相比之下,Cortana的回答准确率仅为63.4%,不仅远远落后谷歌,还被Siri和Alex超越,在四大语音识别中排名垫底。而到了今年,Loup Ventures在相关的测试中,已经不再出现Cortana了。
千万不要小视技术的下滑,近期,专门从事IT行业调查的Pindrop公司发布报告称,Cortana在商业领域获得了更多人的欢迎。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7%的受访企业目前正在使用语音助手,70%以上的企业都渴望在日常办公中部署语音助手。其中78%的受访企业首选Cortana作为企业内部的语音助手服务,并可能会在2年内投资部署。
相信多数人看到这个报告会认为微软在PC端的商用领域优势明显,但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选择率同样也为78%,应该是与Cortana并列第一;亚马逊的Echo(应该是Alex)为77%,仅比Cortana少了一个百分点,位列企业选择的第三位。由此可见,技术的下滑会给对手可乘之机。即便是微软具备PC端这个天然优势的屏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软自Cortana发布之后,就屡屡出现策略上的误判和失误,最终导致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市场和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语音最佳应用场景中失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削弱Cortana自身的竞争实力,而现在惟一剩下的天然屏障PC端的商业应用,除了应用的变形之外,也在遭遇对手的强劲挑战,依然走在被“杀死”的路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文/迈克尔·舒曼 译/观察者网由冠群】
新冠疫情似乎加深了这样一种印象,即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首要的经济超级大国。
我们还能指望有其它可能吗?毕竟,传统观点认为是中国人制造产品,而美国人则只负责把它们打包到“亚马逊”的盒子里。北京老成谋国在做长远打算,而我们的考量则无法超越下一次选举或某个季度的收益报告。中国严防疫情扩散,现在看似已经时来运转,而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却日创新高,反种族歧视抗议遍地开花,整个国家仍处于苦苦挣扎之中。
中国拥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好吧,也许事实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就中国来说,事情并不总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很多表面上中国人占有优势的领域,包括教育、制造和技术,其实并不像很多美国人认为的那么强大。而且,北京表面上看似实力日增,但华盛顿的决策者和权威人士在焦虑着急时应牢记中国超越美国的机会并不大。
中国的崛起常被认为是历史的宿命:一个衰败的美国,背负全球义务而顾此失彼到了崩溃的节点,已经厌倦再承担自己作为超级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美国将让位于更加专注、更有组织和更积极主动的新兴强国。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将步英式和平(Pax Britannica)和罗马式和平(Pax Romana)的后尘而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对冲基金桥水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已将中国的崛起置于历史悠久的全球力量周期循环之中,将今日中国的崛起比作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崛起,还把中国比作曾在17世纪创建过海上帝国的荷兰共和国。
中国的宣传机器喜欢渲染这种美国衰落的形象。在新冠疫情蔓延和抗议不断的情况下,中国的媒体将北京(据说)卓越的抗疫技巧与特朗普当局的软弱无力做了对比,声称中式管治优于美式民主。而美国最近又出现因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而引发的混乱,于是由中国党媒《环球时报》发文称“中国分析人士”警告说“美国已经成了一个失败的国家(failed state)”。
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和专家在近几十年一直坚持不懈的预测美国灭亡。在1980年代,日本貌似注定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日本当时也像现在的中国一样采取政府主导经济政策驱动国家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被认为是优于美国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然而,日本并没有如很多人所相信的那样魔力附身:日本在1990年代早期陷入到一场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之中,此后其经济再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而其曾被视为天下无敌的商业运作模式现在也成了笑柄。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能做的更好吗?当然,中国还会继续赢得财富和影响力。但想要成为世界第一,北京所要跨越的障碍可比日本还高。同时,美国还保留着很多常被忽视或低估的优势。
人们忘记了,即使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了40年之后,美国仍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保持着巨大的领先优势。2018年美国经济总产值为20.5万亿美元,大大高于中国的13.6万亿美元。若按人均计算,则差距更加明显。
但这些指标并没有真正捕捉到美国优势的全貌。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的学者史剑道(Derek Scissors)认为对比中美实力的更好指标是国民财富(房地产、股票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因为国民财富是随时间累积的。按照这个指标,美国人的财富要远远多于中国人。史剑道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有一项估算认为美国家庭的财富总和在2019年中期达到了106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则估计是64万亿美元。
其次,中国现在还无法挑战美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尽管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仍在继续膨胀,但中国对外资持股比例和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却使得中国股市在国际市场上被边缘化。在面对诸如新冠疫情这样巨大的压力时,全球投资者是奔向美国债市来寻找避风港,而不是中国债市。尽管一直有人担心中国的货币会挑战美元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受到严格管制的人民币目前还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玩家:根据金融服务网络Swift提供的数据,在4月份发生的国际间支付操作中,使用人民币的仅占区区1%,而使用美元支付则占到48%。
即使在中国确实占有优势的领域,中国也并不像其初露峥嵘时那样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美国人不生产任何东西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标签无处不在。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在2018年的确占有全球制造业28%的份额。但美国工业也没有萎靡不振,尽管只占有大约17%的份额,但这一数字还是比德国大肆吹嘘的制造能力高出三倍。而且美国还能生产高度工程化的产品,比如飞机和芯片,这些产品中国是很难仿制的。北京投入巨资研制了一型商用飞机来和波音和空客竞争,但这个项目却遭遇了漫长的延误和令人尴尬的技术故障。即使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也不是一个更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在中国经营一家工厂的成本大致和美国相当,因为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要远高于他们的中国同行。
美国还在更为关键的领域占据上风:技术。曾有一种说法是中美之间爆发了一场“技术战争”,因为北京的决策者正努力在各个行业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涵盖的行业范围从电动汽车到5G电信系统。但现在,这场“战争”还不过是一场小冲突:尽管中国努力了25年,投入了巨额财政资金,但中国的半导体公司仍然在设计和工艺方面落后于美国同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任一具体环节都远未达到整体独立的水平,更别提占有领先位置了。”美国的科技巨擘,如脸书、谷歌和推特,都是真正的跨国公司,它们提供的服务能吸引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用户。而它们的中国同行,比如腾讯、百度、新浪微博,还在苦苦挣扎着想要走出国门。即使在中国人取得长足进步的领域,美国也没有被甩落尘埃。尽管中国善于将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商用,但美国更善于开发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提供动力的工具、理论和芯片。
中国目前也有了很强的芯片设计生产能力 图片来源:海思官网
中国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赶上美国。中国学生蜂拥挤入美国大学的原因只有一个: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比美国的差。在一份世界最好大学排行榜中,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学名列92位,位于50所美国大学之后。在今年3月发布的新学术自由指数里,中国排在学术开放模范生古巴和伊朗之后。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就是许多高增长新兴经济体可能的归宿:在达到收入舒适区后,它们的经济增长停滞了,它们开始奋力跨入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门槛,但却受困于无力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近代,只有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比如韩国和新加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可能会受困于这个陷阱。中国经济中强力的国家之手(令许多美国决策者羡慕不已)可能会拖累中国经济。官僚们将银行贷款、政府补贴和其他资源导向臃肿低效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的僵尸公司和全然无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如山的债务,还扼杀了亟需的生产力进步。再加上不断萎缩的劳动力数量(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不完善的福利体系和烂账缠身的房地产业,中国可能要做好迎接经济动荡和经济成功的两手准备。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在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北京将继续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并增强其军事实力。但是,如果其经济奇迹出现停滞不前,那雄心壮志可能难以为继。
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可能会对美国的政策产生影响。当不必担心北京的作为时,华盛顿可能会更多关注国内状况,提升竞争优势,比如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独霸天下的经济强国吗?不,”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史剑道告诉我说。“只要我们政策对头,中国人就无法赶上我们。”
(观察者网由冠群译自《大西洋月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要逃出去,城外的人想要走进。
不管怎样,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大事,如果不经历,人生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总有人,前脚踏入了围城,后脚就迈不动了,最后还是退出去了,并且一辈子不再踏入。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一辈子都不能结婚的人,是那些没钱的人,尤其是男人,如果口袋里空空如也,就意味着被人瞧不起,恋爱的机会也找不到。
事实证明,金钱不是万能的。很多穷苦的人,找到了对象,然后夫妻一起努力,改变了命运。穷,不是不婚的绝对理由。
只有一个人在感情方面,经历过特别的伤痛,或者有难言的苦衷,才会把对婚姻的渴望,压制在心底,慢慢就彻底放弃婚姻了。
01
遇到爱而不得的人,只能克制。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优秀作品,但是他的爱情,却一辈子都被隐藏起来。
1853年,还是小伙子的勃拉姆斯,经人介绍,走进了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家,拜师学艺。
就在勃拉姆斯演奏的时候,舒曼说:“请等一等,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还是一位女钢琴家。见到勃拉姆斯的那一刻,四目相望,似乎时间在那一刻就凝固了。但是他们迅速回过神来,保持镇定,用音乐进行交流。
毫无疑问,勃拉姆斯爱上了克拉拉——老师的妻子、师母、七个孩子的母亲。
本来,勃拉姆斯和克拉拉是有机会成婚的,但是他们克制住了,关乎道义,关乎名声。
舒曼在疾病的折磨下,跳进了莱茵河。克拉拉有了再婚的权利,勃拉姆斯也可以大胆追求。但是勃拉姆斯选择了离开,然后把感情写成书信,锁在自己的抽屉里。
当克拉拉病逝时,六十多岁的勃拉姆斯悲伤到不能自已,深情表白:“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墓束全。”
有些人,注定只能仰望,或者彼此仰望,却不能牵手同行,更不能相拥。这不是时空的阻碍,而是内心有一道无形的障碍,一辈子都跨不过。
爱而不得的情况很多。特别是爱上了一个已婚的人,死活都不愿意放下。一开始等对方离婚,后来发现自己老了,再也无法踏入婚姻,甚至是心灰意冷。
自己喜欢的,不喜欢自己;自己不喜欢的,却又喜欢自己。爱情总是开玩笑,让人唏嘘。
02
被爱情伤害的人,一生自愈。
民国女作家白薇,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逃离家乡。后来她留学日本,遇到了才子杨骚。
爱情在异国他乡开花,但是一直没有结果。
杨骚回国后,白薇追着他跑,但是在准备结婚时,杨骚突然转身。
再往后,杨骚回到老家福建漳州,结婚生子。而白薇却终生未婚。
当杨骚过世后,其儿子到北京,找到白薇,希望知道一些往事。白薇说:“我的爱人也是漳州人,我只有这个爱人。”
痴情的人,被无情地抛弃了,仍旧痴情。在外人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当局者迷”,一辈子都没有绕出去。
宁愿被爱伤害,也不能走出去,无疑是进入到一个错误的围城。
所有的伤,都要自愈。有的人,通过一阵子就自愈了,然后点燃希望,一转身,就遇到了真爱,然后走进了婚姻。
有的人,通过一辈子,都不能自愈。或是自愈的速度很慢,等走出伤痛,自己也是垂暮的老人了。还谈什么爱情?不过是生命转瞬即逝而已。
有人说:“心上有个人,时光不寂寞。”
是啊,因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心上人陪伴。人是不寂寞,但是生活却很孤独,反过来看,还会被心上人伤害。
03
爱情很迷茫的人,选择放弃。
唐朝才女玄鱼机,十岁时就能写诗,后来她嫁给李亿为妾,很快又被弃。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为妾,意味着并不是夫妻关系。
可就是这样卑微的爱情,都得不到成全。失望之下,玄鱼机选择了出家。叹息一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同样,还有近代的郭沫若,他的原配张琼华,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非常推崇,因而在走进郭家之后,就再也没有走出去。但是郭沫若却并未真正和她成婚。
漫画家朱德庸说:“每个男女印象最深刻、最怀念的是夭折的初恋,因为它没有继续下去。”
只是一场恋爱,或者只是一场闹剧,就让一个人对婚姻困顿了,然后兜兜转转一个大圈,都绕不出去。真的令人悲伤。
既然爱不成,不爱也不成,索性彻底放弃爱情。总有人,会这样选择。
04
亦舒说过:“最可怕的感觉,或许是等等等。等长大,等成名,等放榜。等来电,等来信,更不用说,等那个回头。”
爱情也好,事业和家庭也好,怎么能够等待呢?
记住一句话:“一辈子不长,能表白的,别一直沉默;能牵手的,别只是肩并肩;能相拥的,别只是拉拉手;能够结婚了,别只是拥抱。”
不管你当下是什么状况,遇到喜欢的人,就去表白,被拒绝也没有关系。起码你表白之后,还有那么一线希望。
如果爱错了,就去转身,不必被爱折磨。
人生不长,何必选择孤独终老?
放过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维修师傅服务态度很好,快速的解决了问题,维修速度很快很专业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师傅上门来给我检查了,告诉我了是什么原因,什么问题,然后我就让他修了,修理的很好,价格收费什么的也很合理
师傅服务态度很好,按约定好的时间很准时到了,维修很专业,一会儿功夫就给修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正常运作了
师父上门维修特别快,很仔细很认真,工作态度端正,而且其他问题也能帮忙处理没有收其他费用很满意
预约了师傅马上来上门来了,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师傅态度做事不错
有专业的技术的人员,都拥有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好,态度满意,价格合理
收费合理,师傅上门准时。态度挺好
找了师傅上门,检查后说是线路故障了,换了一下,半个小时就修好了,很专业
下单后师傅很快就联系我了,跟师傅电话聊好价格就上门了,换了显示面板、目前没有再继续乱响。
已修好,师傅服务周到,态度很好